同年我军首次授军衔都有什么样的标准?(图)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在1955年,按照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同年我军就进行了首次授军衔。在1955年授军衔的时候,我军的军衔分为了元帅、将官、校官、尉官等多个等级,而且从将官往下的每个等级都有大、上、中、少之分。比如,就拿将官来说,分为了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那么,1955年首次授军衔都有什么样的标准呢?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授予上将军衔呢? #
首先,从总体情况来说,1955年首次授军衔和此前1952年评定级别有着一定的联系,是以1952年评定级别为主要依据的。也就是说,在1952年评定级别的时候,级别越高的在1955年授予的军衔也就越高。当然,评定级别和授军衔也有不同,级别是没有编制数量限制的,什么职务什么级别直接明了,而授军衔就不同了,它是有一定的编制数量的。比如说李延年55年授什么军衔,1952年评定级别的时候,共有42位副兵团级将领,但到了1955年授军衔,这42位副兵团级将领的军衔并不是一模一样的。
#
其次,从1955年首次授军衔的参考标准来说,并没有一个细致可操作的标准,而是综合考虑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的表现和功勋,同时还要照顾到不同部队之间的平衡关系。比如说一位将领在长征时期担任什么职务?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什么职务?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什么职务?现任什么职务?他是哪个方面军出来的?后来是八路军还是新四军?后来是哪支野战军?等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最终才决定这位将领会被授予什么样的军衔。
#
编辑 #
然后,在1955年授军衔的时候,还要考虑到贡献和战功的不同。贡献指的是对革命发展的贡献,比战功更为宽泛,可以说战功只是贡献的一部分,而不是贡献的全部。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位将领在红军长征时期为胜利会师作出了很突出的贡献,可是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并没有什么战功,在1955年授军衔的时候,他仍然会被授予较高的军衔,因为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存在着前后时间的关系,前者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继续和发展,没有基础就没有发展。
最后,在1955年授军衔的时候,一共有55位将领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在这55位上将之中,正兵团级将领有33位(担任过兵团司令员和政委或二级军区司令员和政委),副兵团级将领有19位,准兵团级将领有1位,另外2位没有军队级别。从总体来看,1955年首次授军衔,起码要是兵团级将领,才可能被授予上将军衔李延年55年授什么军衔,而且正兵团级将领最低也会被授予上将军衔,副兵团级将领和准兵团级将领,则需要通过综合考虑,全面衡量,才有可能被授予上将军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