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辅导:中国历史文化(第二节)
第三章 中国历史文化
第二节 中央集权制的皇帝与皇权制度
一、王朝国号名称由来
历史上,每一王朝所定的国号都有自己的来历。概括起来,历代王朝国号的来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根据原来的部族名称定国号,如商、周、秦等。
2.根据建立者原封地(封爵)定国号,如夏(禹曾封夏伯)、汉(刘邦曾封汉王)、魏(曹丕曾袭封魏王)、晋(司马炎曾封晋王)、隋(杨坚曾袭爵隋国公、封隋王)、唐(李渊曾袭爵唐国公)等。
3.根据发迹地特产定国号,如辽(契丹语“辽”即“镔铁”)等。
4.根据谶语或流行口号定国号,如齐(“金刀利刃齐刈之”)、明(“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等。
5.根据吉祥文义定国号,如元(取《易经》爻辞:“大哉乾元”)等。
6.根据建立者的姓氏定国号,如陈(南朝陈霸先建立)等。
7.根据建立政权的所在地定国号,如五代十国中的前蜀和后蜀等。
8.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定国号,如清朝原国号为金,史称后金。按五行的五德说,明朝属火德,火能克金;“清”从水,水克火,故改为“清”(也有人认为“清”与“金”是同音通假)。
二、帝王家族亲属称谓
(一)帝王称谓传说中,我国历史上在夏朝建立以前曾有三皇、五帝。采用司马迁《史记》的说法,三皇为天皇、地皇、泰皇;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但三皇五帝尚处于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此时的皇与帝不过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 #
夏商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最高统治者皆称王(早期也称后),而天子之称则始于西周。
公元前221年,刚刚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的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决定兼采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号称皇帝。所出之命称制,所下之令称诏,并将以往人人皆可用于自称的“朕”字作为天子的专称。从此,皇帝成为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太上皇也称上皇,用于皇帝对自己父亲的尊封。
(二)皇族称谓
1.皇太子、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子也称太子、储君、皇储,是皇子中皇位法定继承人的称号。当皇帝的弟弟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时称皇太弟;以皇孙的身份直接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的称皇太孙。
2.诸王
多数朝代中,皇帝的儿子除嫡长子作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被立为皇太子外,其余的次子、庶子则被封王。皇子封王,始于汉初,以后历代相沿,遂成制度。
3.公主
公主为皇帝女儿的封号。战国时始有公主称号。汉代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皇帝的姐妹为长公主,皇帝的姑姑为大长公主。后历代沿袭,遂成制度。清代称皇后之女为固伦公主,妃嫔之女称和硕公主。魏晋以后公主的丈夫例加驸马都尉官衔,故称“驸马”。清代称为“额驸”。 #
4.宗室
在封建社会中,凡与皇帝同宗族的人,统称为皇族或宗室,也称天潢宗派、天潢贵胄、金枝玉叶、风子龙孙等。清代则将皇族分为“宗室”和“觉罗”两类。按清制,凡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称“宗室”,系黄腰带,故也称“黄带子”;塔克世的父亲景祖觉昌安的直系子孙(除塔克世一支外)称“觉罗”,系红腰带,故也称“红带子”。
三、帝王的庙号、尊号、谥号、全称、陵号、年号
(一)庙号
庙号为古代帝王死后,其神主奉祀于太庙所用的称号。最早在商朝即已出现,秦始皇弃而不用。汉代以来,第一代皇帝照例称“太祖”或“高祖”;第二代皇帝多称“太宗”;自第三代以后一般也皆称某“宗”。少数民族中,除第一代皇帝照例称“太祖”或“高祖”之外,第一位在中原地区建立统一政权的皇帝也称“祖”,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但也有例外,如明代第三代皇帝朱棣先称“太宗”,后改称“成祖”,清代康熙皇帝的庙号则为“圣祖”。
(二)尊号
古代为颂扬皇帝、皇太后、皇后的功德所上名号称“尊号”,也称“徽号”。一般说来,皇帝初登基或遇重大庆典,朝臣照例要为皇帝(有时也包括皇太后、皇后)上薄号。所以一位皇帝从即位到驾崩,其尊号也是越来越复杂,字数也越来越多,如清乾隆帝的尊号最后定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竟达22字之多。另外,嗣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前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前皇后为皇太后,也称为上尊号。#p#分页标题#e#
(三)谥号
谥号始于周初,为帝王死后,其继嗣者及臣下根据其平生事迹和品行特点所给予的相应称号。秦废而不用,汉初恢复,以后遂成定制。谥号所用之字多为褒扬溢美之词,包括文、武、景、惠、庄、烈、昭、敬、英、成等,多数帝王的谥号与其一生的所作所为并不相符,甚至是虚伪的吹捧。但有的也含有同情或贬损之意,如汉哀帝的“哀”、隋炀帝的“炀”等。古代帝王的谥号一般不单独使用,多与庙号同称,如朱元璋常被明人称为太祖武皇帝,清康熙帝则多被称为圣祖仁皇帝。
另外,许多王公贵族或有影响的大臣死后也享有定谥的荣耀。
(四)全称
古代帝王的全称是指其庙号、尊号和谥号的合称。如明永乐帝朱棣全称为“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其中成祖为其庙号,文为谥号;其余则为尊号。
(五)陵号
陵号指古代帝王死后所葬陵寝的名号。如唐高宗、武则天合葬陵的陵号为乾陵,明万历帝陵号为定陵,清乾隆帝陵号为裕陵等。
(六)年号
年号为皇帝记录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定次年为“建元元年”,为皇帝使用年号的开端,以后成为定制。历代皇帝皆在即位时确定自己的年号,以该年或次年为某某元年。皇帝的年号多为两个字,个别情况也有用四个字的,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年号为太平真君,宋太宗赵光义年号为太平兴国。明代以前皇帝的年号常因出现祥瑞或发生重大事件等原因而更改,因而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皇帝的年号一经确立一般不再改元,所以除个别例外,一个皇帝通常只有一个年号。 #
四、君位继承制度
(一)父死子承
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位是通过“禅让”的办法确立的。禹生前,也曾遵循禅让的原则选皋陶(gaoyao)为继承人,后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将伯益杀死,夺取了首领之位。从此,传贤改为传子,世袭制度取代了禅让制度。自夏朝建立,直到清朝灭亡,历代王朝实行的都是君位世袭制度。所谓世袭制度,就是帝王生前在自己的儿子中挑选一人(西周以后通常为嫡长子,个别也有选弟弟的)作为继承人,死后将君位传给他。如帝王生前未立继承人,死后也只能由其子继位。可见,父死子承是君位世袭制度最基本的法则。
(二)兄终弟及
所谓兄终弟及也是世袭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由弟弟继承兄长的王(皇)位,多发生于商代。从商代后期开始,特别是周初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以后,兄终弟及已成为个别现象,且多有其特殊原因。
(三)嫡长子继承制
周初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内容的宗法制度。它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形成的父系家长制,经周公进一步补充、完善而最后确立。其主要内容为:天子即周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封为诸侯;诸侯之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余子封为卿大夫;卿大夫之位仍由嫡长子继承,余子为士(下级贵族),士以下则为庶人(一般平民)。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要受宗法的制约,形成一个从上至下的宝塔形尊卑等级制度。它既包括君臣关系,也包括嫡庶长幼次序,各个等级都有相应的政治礼法和伦理规范,任何人都不能违反,否则即是非理、僭越。宗法制度的确立,建立起一套完整有序的君位继承体系,确保了嫡长子在君位继承中的优先地位,有利于避免无序继承引起的混乱,从而成为后代君位继承的基本法则。但是,这种不论才干、纯粹依血缘关系和嫡庶长幼次序确定的继承法具有很大的缺陷,常常将根本不具备君临天下能力的人推上皇帝的宝座,给国家社稷以及君权本身造成巨大的危害。 #
(四)武力夺位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皇帝的特权和地位的显赫,所以常常会引起他人的觊觎。特别是那些具有相当势力,但因不是皇太子而与皇位无缘的皇族亲贵,更是处心积虑、不择手段地谋夺皇位,直至武力逼宫。如唐代的“玄武门之变”、明代的“靖难之役”等。此外,历史上皇位的更替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异姓相代。既未经过大规模战争使旧王朝灭亡,也不是因外族入侵造成的改朝换代,而是以外戚、权臣、后宫等身份逼皇帝让出皇位。#p#分页标题#e#
(五)秘密建储
清朝的雍正皇帝即位之后,鉴于历代王朝多因争夺皇位而导致皇族内部激烈矛盾冲突的历史教训,特别是为了避免他自己亲身经历的康熙后期诸皇子为夺取皇位继承权而相互残害的悲剧重演,精心设计了一套新的皇位继承制度,即秘密建储制度。雍正元年八月(1723年9月),雍正将其所选皇太子的名字写成秘诏,一式两份,分别封存于两个匣内。一份命人放于紫禁城乾清官“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一份另行保存。同时宣布,待他驾崩之后,须由文武大臣公开将两份谕旨打开,核对无误后,方能生效。雍正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基本上遵循立贤不立长的原则,有利于保证皇帝对确定接班人的主动权。
#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