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职业资格 > 导游资格 > 考试辅导 >

2010年导游资格基础知识辅导资料:古代科技成就地学

2010-07-02 来源:互联网 作者:第一考试网

地学

远在三千年前,我国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天气实况的记录,卜辞中还反映出人们已经有预知天气状况的要求,这些都是和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有关气象的知识不断积累和丰富,取得很大成就。下面只就我国古代对风、云、湿度和降水的观测以及在天气现象理论和天气变化规律方面的成就,作一个简略的介绍。 #

风的观测和仪器

#

远在殷代,已经有四方风名:东风叫“劦”(xiá);南风叫“■屼”(kǎi);西风叫“夷”;北风叫“■”(hán)。以后逐渐发展,到汉代已有二十四方位的称呼。唐代,李淳风《乙巳占》中有一张占风图,列出了二十四个风向名称,并且指出,这些方位是由八个天干、四个卦名、十二辰(地支)组合而成。“子”指北方,“午”指南方,“卯”指东方,“酉”指西方。还举例说明怎样判定风向说:凡风从戌(西北偏西)来的,须看吹向是否是辰(东南偏东);风从辛(西偏北)来的,须看吹向是否是乙(东偏南);风从乾(西北)来的,须看吹向是否是巽(东南)。这就是根据风的去向来决定来向。

#

我国风向器的发明很早。在西汉《淮南子》中,已经举出一种叫“伣”(xiàn)或“綄”的风向器。它很可能是由风杆上系了布帛或长条旗的最简单“示风器”演变过来的。《淮南子·齐俗训》中说:“伣”在风的作用下,没有一刻是平静的。(“伣之见风也,无须臾之间定矣。”)说明这种风向器还相当灵敏。 #

汉代的风向器除“伣”外还有“铜凤凰”和“相风铜乌”两种。这三种风向器,显示了当时风向器发展的三个方向。 #

铜凤凰主要安装在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所建的建章宫里。当时建章宫东的凤阙上装了两个铜凤凰,建章宫南的玉堂的璧门上装了一个铜凤凰,是装在屋顶上的。据《三辅黄图》说,铜凤凰的下面有转枢,所以风来的时候,铜凤凰的头会向着风,好像要飞的样子。此外在建章宫北的圆阙上也装了铜凤凰。铜凤凰既然“下有转枢,向风若翔”,它当然是风向器。但是这种风向器后来渐渐演变为装饰品,失去了作为风向器的作用。 #

相风铜乌是一种铜做的形状像乌鸦那样的风向器(“相风”就是观测风的意思),它装在汉代观测天文气象的灵台上。这是专职观测天象单位所设置的仪器,最初造得比较笨重,《玉海》说要在千里风来的时候才动。但既然是作为仪器而设置的,自然要不断改进,所以以后就渐渐做得轻巧灵敏一些,使得受小风也能转动。例如在晋代,太史令就设有木制相风乌。以后相风木乌就渐渐普遍。在唐代李淳风《乙巳占》中,也描述了这种相风木乌的构造。 #

但是从军事和交通等方面看,最好采用构造更加简单的风向  器。《乙巳占》中就指出:“常住安居,宜用乌候;军旅权设,宜用羽占。”意思是说,相风乌只宜设在固定的地方,在军队中驻地经常变化,还是用鸡毛编成的风向器为好。

#

鸡毛编成的风向器,是由“伣”等发展而来的,所用的鸡毛重约五两到八两,编成羽片挂在高杆上,让它被风吹到平飘的状态,再进行观测,这种羽毛风向器就称为“五两”。这种风向器,在唐代以前就有了,但是在唐代和唐代以后,变得十分普遍。以后“五两”就作为各种形式的简便风向器的通称了。 #

我国古代除观测水平各向的风外,也观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旋风,方向混乱的乱风。例如,把自上而下吹的风叫做“颓风”,也叫“焚轮风”,自下而上吹的风叫“飙风”,也叫“扶摇风”等,说明对风的观测是细致的。 #

观测风不单要观测风向,也需要观测风力。这是因为风力大往往是风具有破坏性的重要原因。在唐代,已经采取地面物体受风影响所表现的破坏程度来表示风力大小,例如根据《乙巳占》,当时把风力分为八级: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堕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木飞砂石或伐木(折木),八级拔木树和根。这八级风,再加上“无风”和“和风”(风来清凉,温和,尘埃不起的,叫和风)两个级,可合为十级。#p#分页标题#e# #

云的观测和古云图集

#

云的观测在预报天气中用处很大。这是因为预报天气的时候,重要的在于判断未来晴雨,而雨是从云中下降的。是不是会下雨?下什么样的雨?都和云的情况有关。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重视云的观测。例如在《诗经·小雅·信南山》中有“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的话,意思是说:下雪的云,在天空中是均匀一色的。也有把“同云”写为“彤云”,意思是下雪的云,色彩微带红色。

#

在《管子·侈靡篇》中提到:云块比较平坦,雨不会下得很大。下雨的时候如没有供应水分的云伴存,雨下不长,很快雨就会下完。(“云平而雨不甚。无委云,雨则遬已。”)这个结论只有对云有过仔细观测,并且已经提高到一定的理性认识高度,才能得出。在《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篇》中,已经把云按形状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种。

#

我国民间,很早就有许多有关云的天气谚语,作为观测云和预报天气的依据。例如唐代李肇《国史补》中,就有“暴风之候,有炮车云”的话。炮车云就是雷雨云,因为云顶呈砧状,很像炮车。唐代黄子发《相雨书》中,有“云若鱼鳞,次日风最大”的话。这是指一种由细鱼鳞状云块组成的云,就是卷积云。宋代孔平仲的《谈苑》中,有这样的天气谚语:“云向南,雨潭潭;云向北,老鹳寻河哭;云向西,雨没犁;云向东,尘埃没老翁。”把云向和晴雨联系起来,是很有意义的。

#

为了辨认云,需要云图。目前发现的最早云图是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天文气象杂占》(那是西汉帛书)和敦煌所出唐天宝初年的《占云气书》。这两种云图都在1979年十月《中国文化》中刊出,它们都是为军事需要卜占吉凶而用的。至于文献中的云图,《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泰壹杂子云雨》和《国章观霓云雨》等书,这些书很可能附有云图。宋代郑樵(1103—1162)《通志略·艺文略》、《宋史·艺文志》、《宋史新编·艺文志》等史籍中有《日月晕珥云气图占》一卷、《天文占云气图》一卷、《云气图》一卷、《占风云气图》一卷等云图。可惜都已经失传,无法考查。明代茅元仪《武备志·载度占》中的《玉帝亲机云气占候》,里面有五十一幅云图。道藏本《雨旸气候亲机》,里面有云图三十九幅。王重民《善本书籍经眼录》所录写本《观象玩占》中也有图配合。此外还有各种版本或手写本的《白猿经》,都是图文对照的古云图集。这些古云图集,现在还在流行。 #

把现代流行的上述各种古云图集互相对照,发现它们都大同小异。看来明代以来的各种古云图集都有一些共同蓝本,这些蓝本应当是明代以前的各种古云图集。有些早期古云图集,表面上失传了,但是实际上却改用别的书名、补充或删去了某些内容而在下几个朝代出现。这些蓝本,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但上面举出的西汉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和唐代的《占云气书》,和以后留传的云图还是一脉相通的。 #

湿度观测和仪器

#

我国是最早发明测湿仪器的国家。在《史记·天官书》中曾提到把土和炭分别挂在天平两侧,以观测挂炭一端天平升降的仪器。《淮南子·天文训》中指出这个仪器的挂炭一端升降的意义说:天气干燥了,炭就轻;天气潮湿了,炭就重。(“燥故炭轻,湿故炭重。”)《淮南子·泰族训》还说:湿气到来的时候,人是看不见的;但是炭已经表显出沉重了。(“夫湿之至也,莫见其形,而炭已重矣。”)这就进一步阐明了这个测湿仪器起到能测量看不见的水汽多少的作用。

#

宋代有一个叫赞宁的和尚,在他的《物类相感志》一书中提到,把土炭两件东西,放在天平两边,使它们平衡,然后悬挂在房间里。天将要下雨的时候,炭就会变重,天晴了,炭会变轻。这已经是把测湿仪器作为预报天气晴雨的仪器了。

#

除了上面天平式的测湿仪器外,清康熙年间,西方来华传教士南怀仁曾用小鹿的筋做成一个弦线温度表,以验空气中的燥湿。几年以后,黄履庄(1656—?)也研制成功了“验燥湿器”,利用弦线随湿度伸缩的原理测量温度。这是毛发湿度计的前身。其实,远在汉代,就已经有利用琴弦感应的湿度原理预测晴雨的事例了。例如东汉王充在《论衡·变动篇》中曾经谈到,琴弦变松,天就要下雨。(“天且雨,……琴弦缓,……”)琴弦变松,是天变潮湿、弦线伸长所造成的。元末明初娄元礼在《田家五行》一书中也说:如果质量很好的干洁弦线忽然自动变松宽了,那是因为琴床潮湿的缘故;出现这种现象,预示着天将阴雨。这句话已经明确点出了湿度一方面影响弦线的长度,一方面又联系着天气的晴雨。他还谈到,琴瑟的弦线所产生的音调如果调不好,也预兆有阴雨天气,这也是合乎科学道理的。#p#分页标题#e#

#

#

[1] [2] 下一页

#

责编: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