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导游资格基础知识辅导资料:黑龙江达斡尔族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第五节达斡尔族
全国达斡尔族人口据 1990 年统计为 1 21357 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等地.我省有达斡尔 42 300 人,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市郊区,富裕,龙江,嫩江,黑河等地.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达斡尔是一个文化比较先进的民族,在黑龙江流域的各民族中,达斡尔是最早掌握农业的民族.并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同时,兼营畜牧和狩猎,成为较高的经济文化类型. 1985 年 8 月巧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宣告成立.达斡尔族有语言,无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一,简要历史
达斡尔是民族自称."达"是"从前"或"原来"的意思,"斡尔"是"住处"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原来住处的人".在索伦语中达斡尔为"耕种者"的意思.这一族称最早见著记载是康熙年间,汉文文献曾有"达呼尔","达斡尔","达古尔","打虎里","打虎儿"等 20 余种不同写法.解放后根据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达斡尔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关于其族源学术界历来有四种说法:一说是源于契丹人;一说源于白靴靶;一说源于蒙古;一说源于室韦.从契丹者居多.达斡尔现在分布区域是在 17 世纪以后形成的.在此以前,他们居住于外兴安岭以南精奇里江河谷,东起牛满江,西至石勒喀河的黑龙江北岸河谷地带. 17 世纪中叶,由于沙俄殖民者人侵黑龙江流域,达斡尔等族人民受到野蛮的掠夺和屠杀,被迫内迁到嫩江流域.他们在同沙俄斗争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清政府把迁到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编为三个"扎兰"(队),把同达斡尔族一起迁来的鄂温克族编为五个"阿巴"(猎区),由理藩院管辖. 1731 年(雍正九年)在三个扎兰和五个阿巴的基础上,按哈拉,莫昆编为布特哈八旗,又称"打牲部". #
二,主要习俗
宅俗
达斡尔族的村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依山傍水,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地方.房舍院落修建得十分整齐,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雅观的印象.家家产户的院墙都围绕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院落十分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修筑在离院落较远的地方,这使院内保持清洁.房子一律朝南,南面,西面开窗子,窗上糊纸.一般都在东侧开门,偏中间有半间的间壁.于是有里屋,堂屋之分.里屋南,北,西三铺大炕连接在一起,组成所谓"蔓子炕".三面墙又多用光滑的油漆木板镶嵌着.天棚和四壁上面装饰着鸡,凤,鹤鹑以及狩猎等各种图案,剪纸,有的还直接把那些美丽的难羽,带花纹的皮毛贴在墙上,作为点缀.在有婴儿的家中,还可看到扁舟状的摇篮,半倾半斜,垂挂在屋梁下,摇篮的底部挂有许多形状不一的兽骨,鱼骨等,做成的乐品器,随着摇篮悠荡"乐器"相互碰撞,很有情趣.
婚俗
达斡尔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同姓内禁止通婚.人赘婚比较普遍.男人人赘女方后,所生子女仍属父亲的"哈拉"氏族.女婿在岳父家只从事劳动,无继承女方产权的资格.订婚后,男方要送马牛猪羊和酒等,这叫大礼.达斡尔语叫作"恰安特".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结婚前一个月还要送一次小礼叫"托列",礼品主要是衣服,被褥等.这时女婿和姑娘可以见面,在一起吃"拉里"粥或挂面.有的人家当晚男女便同房.女婿过 1 一 2 天后回家,一般在春暖花开时举行婚礼.按着传统习惯预期,男方要迎着初升的太阳去接新娘,预祝新的家庭永远幸福美满.沿途碰见行人,不论是否认识,都分给心.
结婚仪式结束后,男女双方的青年男女举行赛马.赛后常以地方风味的炒秆鼻和手扒肉的酒席宴客.按流传已久的风俗,女方送亲者要在新郎家里偷偷地把一些碗碟带回家里去.离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事.俗语说:写离婚书的那块地方,三年不长草.如果男方坚持要离婚,要举行离婚仪式.仪式由娘家主持,男人甸
伏在地,妻子跨过他的头颈,然后在男家炉灶口和烟囱上缠一块白布,
象征丈夫已经死亡.这样才算正式离婚.
信仰
达斡尔族主要信奉萨满教,少数人信喇嘛教.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如祭"腾格尔"(天),祭"鄂博"(即在山顶用土或石垒成的圆堆).每年阴历五月,屯众人集聚其前,杀牛或宰猪祭祀天,地,山,川诸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人畜平安.猎人祭"白那查"山神,伐木者和渔人祭"毕尔格巴尔汗"河神.还崇信"霍列力"包括 17 种神,它们是由 58 种生物和物件组成的:"斡卓尔汗"祖神) , "那吉勒巴尔汗"(新娘家带来的祖神) , "华咪巴尔汗"(用桦树皮或其他木制的日,月,虫,蛇等),盛于木匣,供奉于檐下小洞内.每一个氏族有一个萨满"雅达干".当疾病缠身,家宅不宁,孕妇难产,人死后没有留下遗言等事发生时,便请萨满转达神灵的帮助.当萨满的男女都有,早期当萨满的女人为多.萨满举行宗教仪式时,通常是穿一套特别的法衣,法帽,以唱歌,跳舞击鼓的方式向神灵祈祷.除"雅达干"之外,还有"巴格奇".巫术活动限于祈祷,求雨,祭祀等.请"雅达干"治病跳神,必须杀牛羊或猪,鸡等.祭神所宰牛羊皮张要送给萨满作报酬.#p#分页标题#e# #
丧俗
达斡尔族人死后通常举行棺碱土葬.在本家族的共同墓地上,同一"莫昆"同宗的人死了以后,按辈分的先后自北向南一代一代埋下去.殉葬品有死者生前所用的什物,如:首饰,烟袋,鼻烟壶,小锅,勺,碗,筷和刀子等,并有杀马殉葬的遗风.
三,其它习俗
节日
1 . "敖包会",达斡尔语称"敖包沃贝",即敖包祭之意.这是达斡尔民族的传统节日.一般每年春,秋两季各择吉日举行一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一带的达斡尔民族则定于每年阴历 8 月 18 日举行.
敖包,即高岗或山上用石块堆成的圆锥形祭坛,在达斡尔人的心目中,它象征着民族的保护神或山神.行人经过时要下马叩拜,敬献上供品.节日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民族服装,抬着供品,汇集在敖包周围.按照习俗先在敖包上插立带着绿叶的树枝,象征五谷丰登,年景兴旺.祭祀时,供上牛,羊,猪肉,并向敖包祭祀白酒,奶酪,张挂彩色布条.之后在敖包四周点火焚香,立祭者念诵祭文,萨满围绕敖包唱歌跳神.参加祭祀的人们向敖包叩拜,祈祷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毕,人们分食祭品,进行赛马,射箭,摔跤,歌舞等文娱活动.
2 .达斡尔民族在正月 16 日有抹黑脸的习俗.这一天人人往脸上抹黑.据说谁不往脸上抹黑,这一年就不吉利,于是争相往脸上抹黑,尤其青年人,手上抹上厚厚一层锅底灰,争着往对方脸上抹,青年媳妇和姑娘们也不例外.这是一种宗教式的娱乐活动,象征着吉祥和预祝丰收.
#
着装
达斡尔族男装,一般穿棉袍时外面套单袍.年纪大的袍长肥大,显得庄重;年青的袍子要瘦些,显得精神.长袍为带大襟的,为了便于骑马,前后左右都有开叉.袍子多为蓝色,年长的喜欢深蓝,深灰两色,年青的喜欢颜色浅一些.男子穿长袍必须束腰带,腰带的系法,习惯上是缠绕之后,两端分别掖在后背两侧,成对称的自然下垂.下衣为皮裤,足登用抱皮或秆皮缝制的靴子.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颜色多为蓝色,并在开襟口,领口,下摆的边上绣以精美的花边图案.年老的妇女在长袍外套坎肩,有旁开口或前开口.达斡尔族男子留胡子有一定的规矩,长辈人在世时,晚辈人不能过早留胡子,一般要到 45 岁左右才能留,而且只能留上唇须,下边的要待长辈过世时才能蓄须.中年以上的妇女要盘发髻,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髻的位置越来越高.
饮食
达斡尔族喜食牛奶,家家都养有奶牛.牛奶的吃法较多,有的制成奶皮子,奶汁儿和奶油,还有的制酸奶拌饭吃.樱子米和荞麦面,是达斡尔族所喜欢的主食.樱子米有两种做法:熟樱子米,是把带皮的樱子放在锅里坪熟,炕干后磨成米,可做干饭,稀粥,也可以炒熟,成变炒米,这种熟樱子米,颜色红黄;生樱子米,是把樱子炕干后直接做成饭,颜色发白,达斡尔人常常用它做成赫饭,拌上奶油和白糖香甜可口.荞面可做恰,也可以做削面汤和荞面饼.带牛奶和抱内的荞面粥是达斡尔老人最喜欢吃的食物.另外还有"哈合面"(炒荞面)和"新特勒"(较粗的荞面),吃时拌上牛奶,黄油,白糖.这种食品是达斡尔人出猎时必备的,因为它可口耐饿.肉食一般以养的猪为主,也吃狩猎的猎获物,如抱子,野鸡,野鸭,雁等等.他们喜食大块的煮肉和烤肉.节日宴席和待客佳肴有"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螂鱼汤. #
相关文化
1 .伦理道德达斡尔族人民有敬老,互助和好客的佳风.对长者,无论是在街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年青人都要让路,并跟在身后.长者在公共场合有很高的威望,并受到尊重.客人到家,以烟,酒,奶制品相待.其中以烟为最,因为达斡尔人盛行装烟礼.
2 .民间文学长篇讲唱"乌钦".地处北方边睡的达斡尔民族,长期以来极少有关于自己民族的历史文献记述.悠久的历史文化历程,只能通过本族群众世代传下来的民间口头作品才得以广泛和生动的体现."乌钦",是达斡尔民族民间吟诵体的叙事长诗.它比一般的民歌更讲究格律,衬词带有规律性,篇幅长达上千行,最长的超过万行.它广泛,深刻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达斡尔族劳动生产,社会生活,巡防守边,反抗斗争等历史内容."扎恩达勒"咏唱"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传统的高腔民歌形式,有呐耶","尼耶"等固定的衬词.歌词的内容以歌唱劳动生产,生活情趣,爱情婚姻为主,有时可以即兴填唱."扎恩达勒"早年多在野外放声歌唱,所以曲调豪放,悠扬,高亢,节奏自由,同时又不乏委婉,柔和,多变的音韵,加颤音的独特艺术表现力,给人一种酣畅的美感享受."哈肯拜"舞蹈"哈肯拜"舞,又称做"鲁日格勒"舞,意为簧火舞,大约产生在狩猎,采集为主要方式的年代.劳作一天后归来的达斡尔族男女点旺簧火,围在一起,时而歌唱,时而舞蹈,以此解除的疲惫和劳苦.在流传至今的"哈肯拜"舞蹈当中,仍然可以看出模仿砍柴,采集野果,猎兽,捕鱼等生产劳动及动物鹰飞,鸟叫,鹿走,兔跳等动作的原始舞蹈形象."哈肯拜"的表演以女子为主,分独舞,领舞,对舞,合舞等不同形式.最初多以唱为主,由静到动转向以舞为主,动作越来越激烈,最后不再歌唱,以"合音贝","哲会 ― 哲会","哲嘿哲","哲哲","哲日哎",德乎德乎","哈么哈么","该束该"等十几种快节奏的衬词呼号把舞蹈推向高潮 .#p#分页标题#e#
3 .民俗活动
"草上飞" ― 勒勒车"天苍苍,野莽莽,风吹草低见牛羊."早年过着征伐,迁徙,游牧生活的达斡尔族人,在沿黑龙江,嫩江流域艰难跋涉的过程中,就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这种不怕上山下谷,沟壑草泽的大轮勒勒车.勒勒车轮很大,直径达四五尺.由于轮大,便于承载,又能防颠,在荒山僻野,沼泽河溪地带尤其实用.装烟礼达斡尔族是一个十分注重传统礼仪的民族.无论是在日常起居,还是在迎宾送客,婚嫁丧葬场合,都有相应的礼节规矩.而独特的烟礼节,尤其表现了达斡尔族尊老敬长,热情好客的民族礼仪风情.
果你入座后先拿出自己的烟卷吸烟,主人会毫不客气地将它夺下,然后送上主人亲自装烟,点燃的达斡尔族大烟袋.此外,在黑龙江省许多民族的婚礼仪式中,都有"装烟认大小"的传统习俗.达斡尔族加工生产的烟叶,素有"唬拍香"的美誉.其中又分"霍日当格","背当格","硕杜子当格","萨列日当格"等不同品类和等级,深受北方民族兄弟的欢迎.
打"贝阔"打"贝阔"是达斡尔族祖先流传下来的民族体育竞技活动,据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打法酷似现代的曲棍球.因此有人将"贝阔"称做曲棍球的"鼻祖".达斡尔族的"贝阔"球杆是用根部带弯度的嫩柞木制成的,富有弹性,便于击打.球则是用杏树根块或毛毡加工而成,大如拳头,飞滚如意.而更有趣的是,有时因为白天活计较多,就在夜晚点燃火把围成一场地来进行比赛."贝阔"球则用桦树的菌球或毛毡球穿上很多小孔,填塞松明或油脂做成.将球点燃以后,双方队员往返穿梭,小小的火球格外醒目,在夜幕中飞来舞去,划出一道道红色的弧线,煞是好看. #
下"鹿棋"早年曾以狩猎生产为生的达斡尔人,根据打围猎鹿的经验,发明了独特的竞技,娱乐形式 ― 下"鹿棋".这种具有围猎捕鹿生产特征的棋类比赛,的确是启发智力,锻炼思维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游戏活动.
:
#
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导游基础知识辅导:矿产资源
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导游基础知识辅导:植物资源概括
#
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导游基础知识辅导:动物资源概况 #
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导游基础知识辅导:黑龙江省情综述 #
导游人员管理法律规定章节综合知识总结 #
2010年导游资格考试基础知识辅导: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