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职业资格 > 导游资格 > 考试辅导 >

黑龙江省导游资格基础知识辅导资料:黑龙江鄂温克族

2010-07-02 来源:互联网 作者:第一考试网

第六节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自治旗,陈巴尔虎旗,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阿荣旗,布特哈旗,额尔古纳左旗,鄂伦春自治旗.我省有鄂温克族 2 571 人,主要居住在呐河县和甘南县.其分布特点是小聚居,大分散,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山林中的人们".由于居住地比较分散,解放前鄂温克族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这实际是鄂温克族的三个部落.解放以后,在本民族的一致要求下,统一定名"鄂温克".鄂温克族有语言无文字,鄂温克语同鄂伦春语同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共有 3 种方言.牧区鄂温克人通用蒙古语文,农业区和靠山区的鄂温克族人通用汉语文.
简要历史
鄂温克族历史悠久.据考证,它同北魏时的室韦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鄂温克"一名最初见著史籍是在明末清初,他们的祖居地是贝加尔湖周围和以东地区直至黑龙江中游以北地区. 17 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沙俄的侵略,清政府将他们移到嫩江,呼伦贝尔一带居住.他们最古老的经济是渔猎经济,后来由于分散居住和受不同民族的影响,除一少部分仍以渔猎为生外,大部分鄂温克人走出森林,从事游牧和农业生产.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生产活动等不同,鄂温克族文化和社会发展呈不平衡性.游猎于额尔古纳原始森林的,被称为"雅库特"的少数鄂温克人文化十分落后,其社会发展解放前尚处于原始公社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阶段;而从事牧业和农业的被称为"索伦"和"通古斯"的大部分鄂温克人在 19 世纪以后就由家长奴隶制,逐渐进人到宗法封建社会.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教育下,他们跨越不同的历史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

二,主要习俗
宅俗
为适应游猎生活,鄂温克族过去住的是能就地取材,容易搭拆的房屋撮罗子,鄂温克语称'希楞格住","仙人柱",是用 30 — 40 根桦木或柳木杆子交叉搭成圆锥形支架,然后根据不同季节,上面围以不同材料的覆盖物.冬天围以抱皮或狂皮围子,夏天围以桦树皮.桦树皮围子呈扇形,宽约 3 尺,长近 1 丈,做一个桦皮围子需 7 块桦树皮,用马尾或鹿,秆,抱子的筋缝制而成,所用桦树皮必须经过蒸煮.
撮罗子门皆朝东南或西南方向开,正对门的是"玛鲁",是客人和男主人的席位,女人不能坐在此铺.两边是"奥路",是家庭其他成员的住处.中间是生火的地方.鄂温克人所住的"撮罗子"皆成"一"字形排列,因为后面供有各种神偶"博如坎",是不允许女人看的.生活在大森林的鄂温克族,有在树上架设仓房的习俗.这种空中仓房,是在四根树中间,离地十多米高的地方搭设的.远远地看上去,像一个望塔.仓房是用松木板钉制而成的,在仓房的顶端苫上桦树皮等物,防日晒,雨淋.这种仓房一年四季都可以放东西.它既可以防潮湿,又可以防止野兽祸害.
在空中仓房里,一般都储藏着鹿茸,猪荆皮,貂皮,水獭皮等珍贵的东西.但更多的是一些常食用的兽肉干和肉干,以及各种奶制品,每次出抵他们都要从空中仓房里取一些食物,放人"扦皮袋',里背在身上,用以充饥.食物在这种仓房中能保存很长时间,就是炎热的夏天,食物也不容易变质. #
婚俗
鄂温克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尚保留有严格的,族外婚的特点,婚姻的缔结只能在不同氏族间进行,同一氏族内禁止通婚.而姑表兄弟姐妹之间通婚不但不阻,反而为人们赞许,女子出嫁后,若生女孩,都愿意嫁给娘家,名曰"还骨头',.一般婚姻都在同辈中间进行,也存有隔辈婚配者,但血缘较远方可进行.违反这一原则的要受到习惯法的制裁.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由父母做主订婚,甚至指腹为婚.男孩子 7 — 8 岁便娶 17 — 18 岁的妻子,甚至有的妻子抱着丈夫串门.鄂温克人中,保留着"逃婚"形式的自由.青年男女恋爱的双方说妥之后,初步决定结婚日期,男的回家告诉父母;男方的父母首先背着女方建立起一个新的住处,在旁边再盖一个"撮罗子",找一个老妇女在里面等着.青年男女这一天约好地点,夜间当狗一叫时,姑娘就偷偷走出家门和男人骑马逃跑.两个人来到男方新搭的撮罗子里,由老太太把姑娘的八根小辫改成两根发辫就算合法了.天亮前,二人到父母住处拜火和祖先神.同时,男方要派两个人到女方家去,在女方的祖神前献上"哈达",并叩头.女方父母一看女儿不在了,又来两个人,便知道一定出事了,他们生气地坐在那里,并说着气话.男方的来人给女方父母斟酒,他们不理不看,这时男方来人要设法说服女方父母.在第二次斟酒时,一般女方父母就喝了,表示同意.这时男方所有的族人,邻居都来祝贺,在新房中有专门祝福的老头,坐在西边,头上或肩上放一"哈达".先是新郎新娘给氏族祖先叩头,再给火神叩头,再给父母叩头.然后宰羊宴会,唱歌跳舞.鄂温克族青年男女相爱后,小伙子要找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去姑娘家求婚,一般由男方的亲属或兄长来完成这一使命.求婚时,要带一瓶酒到姑娘家,先说明来意,然后给女方的父母敬酒,姑娘的父母喝了酒,婚事就算成了.订婚以后,男方要向女方家送一些驯鹿,灰鼠皮子和酒作为彩礼.结婚时,男方的父母和亲戚朋友就要陪新郎到女方家去度初夜.在去女方家的路上,要排成一定的队形.最前头是长者,其后是新郎,再后是新郎的父母和亲戚朋友,最后是牵驯鹿的人.当接亲的队伍到达女方时,女方也要用同样的队伍迎接新郎.新郎新娘相遇后,相互拥抱接吻.新娘将一个刻有驯鹿像的桦树皮盒送给新郎,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新郎则送给新娘一方手帕,作为交换的礼物.接着,新郎新娘从男方送来的驯鹿中选出两只最好的,各牵一只绕着"撮罗子"走几圈,然后进屋吃喜酒,直到晚上举行婚礼.结婚仪式多在野外江边的沙滩上举行,届时男女双方的父母都到场祝贺.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少拉成一个半圆圈,围着簧火跳起"努给勒",或者"阿罕伯"舞.伴着舞曲,领舞者即兴编词,配以"呐味呐哟哟"或"擂呼兰,道呼兰"的祝词,领者唱一句,舞者附和一句,载歌载舞,纵情欢乐,直至尽兴方归.晚上,新郎要在岳父家里和新娘度过新婚第一夜.第二天清晨,新娘按太阳出没方向绕自家房屋转圈,然后,新郎新娘骑马并行,在女方亲友和殡相的蜂拥下,驰往夫家.在夫家拜过舍卧刻(氏族神),托欧宝日坎(火神)和公婆之后,才算完成结婚程序,正式嫁给了男方.#p#分页标题#e# #
信仰
在鄂温克人的宗教观念中,有图腾崇拜.他们以蛇为最高神,认为蛇是萨满的最高神灵.在鄂温克人的生活中,处处都流露出对自然崇拜的现象,如正月初一要敬太阳神,正月十五要敬月亮神,逢年过节要敬山神.尤其对火特别敬重,崇拜,平时吃饭前,家长总是向火中投放一些食物,并且不允许任何人用刀触碰火堆或火盆.萨满有法衣,法帽和神鼓等法器,人间的一切鬼怪,吉凶和疾病的根源,都由萨满去解释.萨满宗教活动主要是给病人跳神驱鬼,去邪除病.他们非常珍重自己的坐骑,牛马成了重要的生活资料.男人的马鞍和套马杆子,从来不允许女人用脚踩和从上面跨越.不准骑着马进入住宅院内,若进房屋,必须把马鞍子挂在门的外面,否则,拿着鞭子进屋就会被认为是一种极不礼貌的强盗行为.
三,其他习俗
节日
米阔鲁节,是鄂温克族牧民庆丰收的节日,在每年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鄂温克牧民从小在马背上长大,他们有着高超放牧和驯马本领.在米阔鲁节日里,他们给牲畜拔坏牙,打烙印,剪鬃毛.彪悍的骑手要飞跨上最好的"杆马",挥舞长长的套马杆,表演令人激动不已的追套烈马.每当烈马被套住,强壮的牧民青年会一拥而上,跳上马背,拉住马尾,抓住马耳,刹那间把马摔倒,给它修鬃剪尾.整个过程紧张而有趣,给好多牧人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鄂温克族人民善良好客,节日里他们用丰盛的美酒和手把羊肉来招待所有过往的客人.晚上,堆堆簧火燃起来,男女青年跳起刚健壮美的集体舞.唱起悠扬明丽的草原牧歌,使每一个人都对大草原产生深深地眷恋之清.
#

服饰
鄂温克人的衣,食,住,行,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穿的是用抱,鹿皮缝制的衣服,帽子和鞋子.据 《 黑龙江外记 》 记载,衣服"冬天毛朝里,夏天毛朝外,白天穿,晚上盖" , "以抱头为帽,双耳挺然,如人生角,又反披抱服,黄磊蒙茸",到了清末,鄂温克族中出现了大户,有钱人开始穿棉布绸缎长袍.鄂温克人衣袍的特点是,袖头稍长而肥,外套坎肩.腰带上挂有装火石,火镰,火柴用的荷包之类的饰物.女子多戴耳环,称"占布勒",小型的称"嘎克".也戴指环,多为银质的,有的嵌有宝石之类的东西.女子有束发的习俗,多包头巾,冬季带圈形便帽,帽两边坠有环形饰物.
民间文学艺术
鄂温克族的民间口头文学十分丰富,并带有独特的色彩.鄂温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的曲调悠长而豪放.每逢节日或举行婚礼的时候,他们都要跳起"努给勒"(即鄂温克民间舞).鄂温克舞和达斡尔舞蹈的曲调相近,如果说达斡尔舞柔软美丽,那么鄂温克舞则刚健有力.鄂温克族的民间工艺,以皮制品为主.皮靴,皮手套,皮盒子,皮箱子,在这些东西的表面,有的刺有云纹图案,有的镶嵌的雕刻各种花草,鸟兽,十分精美大方.早期桦皮工艺较发达,随着农牧业的出现,逐渐成为历史的遗迹.
#

#

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导游基础知识辅导:矿产资源 #

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导游基础知识辅导:植物资源概括

#

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导游基础知识辅导:动物资源概况 #

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导游基础知识辅导:黑龙江省情综述

#

导游人员管理法律规定章节综合知识总结 #

2010年导游资格考试基础知识辅导:风景名胜区 #

责编: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