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抵退税不得免缴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征产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抵退税不得免缴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
免抵退税不得免缴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入原材料价钱×(出口货物征产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相关会计处理为: #
按照“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缴和抵扣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
贷:应缴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转出)
#
(3)估算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入原料价钱×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入原料包括从国内购进免税原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钱公式为: #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钱=货物到岸价+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
#
(4)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1、若应纳税额为零或负数时,即:没有留抵税额,当期应退税额为零;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全部作为“出口抵减外销产品应纳税额”。
相关会计处理为:
#
借:应缴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
贷:应缴税金———未交增值税
#
借:应缴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外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缴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
2、若应纳税额为正数,即:有留抵税额时,则可以免抵退税额为限享受退税:
(1)若期终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期终未抵扣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期终未抵扣税额。
#
相关会计处理(按照税务局“免抵退审批通知单”)为: #
借:预收补助款-出口退税(与通知单上所载“应退税额”一致)
#
应缴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外销产品应纳税额)(与通知单上所载“免抵税额”一致) #
贷:应缴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与通知单上所载“免抵退税额”一致)
(2)若期终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可全部退税,则:当期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出口抵减外销产品应纳税额=0。
#
相关会计处理为: #
借:预收补助款 #
“应收补助款”所对应的金额,才是真正的退税出口退税金额怎么计算,按照“当期应退税额”的估算过程可获知,退的是期终未抵扣完的留抵销项税额。
预收补助款课目在会计上属于过渡课目,不应摊销收益,待补助款到账后,该课目余额自然归零。 #
由此可见,“出口退税”贷方专栏核算的是“当期免抵税额”与“当期应退税额”之和,即税法中规定的“当期免抵退税额”(=出口销售额*退税率)。 #
而出口货物实际执行的“超低税率”计算的“销项税额”被记入了“进项税额转出”贷方专栏。若果将该部份数额与“出口退税”贷方专栏数额相乘出口退税金额怎么计算,虽然也就是外销情况下,应该缴纳的进项税额。在外销情况下,增值税(进项税)应由购卖方支付,但因为出口推行免税新政,购卖方免予向销售方支付增值税金(这就是免税的结果),对此,国家以“出口退税”的办法进行补偿。在这个意义上讲,出口退税就相当于进项税,其目的就是用于销项税的抵扣,抵扣有余的部份则给与返还。
在免抵退税的估算方式中,估算“当期免抵税额”主要是为了帐目处理的须要。免抵税额即为“应缴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外销产品应纳税额)”科目的数额,倘若不估算出免抵税额,在财务处理时将难以平衡。
#
看完本文相信你们就能基本的把握出口退税的财务处理和会计分录了,希望你们就能办在本文学到的运用到学习、工作或日常生活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