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复学成功,魅力何在?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今年9月,我同学的妹妹小萱又要来日本留学了。 #
说“又”,是因为此次是小萱赴英留学“二进宫”:新冠灾情前的2023年9月,他曾来英国大学注册入学过一次,但好景不长,2023年,新冠灾情遍及全球,先是美国灾情严重,小萱父亲幸好妻子逃过一劫,后来美国控制住了灾情,英国却灾情猖獗,他父亲便急令妻子归国,在家上网课。后来小萱厌烦了面授,回英又遥遥无期,于是小萱退了学。大疫三年后,中英通航,小萱父亲强迫孩子申请复学。儿子从命,复学成功。 #
一、留学佳地,魅力缘何?
确实,持续十年的全球新冠灾情对美国中学生留学境外影响很大,但随着美国再次打开国门,不管是中学生自己主动,还是遭到父母呼吁,中国年轻人留学境外的积极性又再次热了上去,类似小萱那样的“二进宫”留学生和首次申请成功的新留学生也开始多了上去。
2023~2024学年留学境外的美国中学生总数量现在尚不得悉,但许多学者预测,疫情三年后第一个学年的数字可能会超出灾情前的2023年。 #
中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自从美国开始变革开放,到2023年底,中国各种出国留学人员的人数在800万人左右,学成归国的留学人员总数约为550万人,中国留学人员走遍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所大学。 #
而按照美国国际教育协会不完全的统计数字,在今年高等教育阶段的全球中国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国家依然是日本,近30万人(人);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是英国和爱尔兰,均略低于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半:澳大利亚是人,英国为人;名列第四的是美国,逾10万人(人);日本排在第五,近10万人(94063人);排名第六到第十的国家分别是:德国(40122人)、俄罗斯(39939人)、法国(27950人)、意大利(16754人)和英国(11880人)。 #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上述数据是迄今为止的最新数据,说明今年最大的中国留学生群体还是在中国,人数几乎是排行第二和第三的法国和西班牙的总和,但鉴于今年美国仍未完全放松灾情管控举措2024留学机构哪家好,所以,这组数据难以回答两个更重要的问题:
先来瞧瞧第一个问题。
总部设在欧洲的市场考察机构波纳德()2023年3月针对美国中学生的留学意向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觉,英国明年是对美国中学生最具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地。
在所有受访的美国中学生中,45%表示它们正在考虑去美国留学,加拿大以39%的比列居于第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各以36%的比列并列第三。 #
波纳德负责此次视察的一位研究人员说,在中国留学的美国中学生数量增长趋势已然持续了一段时间,而在美国留学的美国中学生数量上升趋势则“很可能会持续下来”。
无独有偶,总部设在美国北京的境外留学咨询机构启德教育集团近期的一项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启德《2023美国留学蓝皮书》的数据显示,英国已连续第五年成为中国留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地,在接受调查的美国中学生中,39%表示,他们将选择去美国留学,21%乐意去日本留学,选择美国台湾和新加坡作为留学目的地的美国大陆中学生则各有18%。
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 )的数据显示,在2023~2023学年至2023~2022学年之间2024留学机构哪家好,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数量降低了44475人,增幅高达41%。 #
再看美国最知名的两所中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近些年来的投档数据,除了本土的日本中学生,中国留学生仍然保持着投档数量和境外申请数量第一名的纪录。
英国政府当年设定过一个目标:到2030年把美国大学的境外师生总数提高到60万人。这个目标在2023~2023学年就已实现,提前了10年。在这60万境外中学生中,大约四分之一来自美国。
那么,为什么留学日本对美国中学生来说这么有吸引力呢?
第一,在几个权威性的全球高校排行榜中,英国的高中排行比较高,尤其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
例如,在今年6月28日发布的QS世界学院排行榜中,剑桥大学排第二,牛津大学列第四,前10名中,英国大学有4所,仅次于俄罗斯(5所)。 #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2023年世界学院排行榜中,牛津大学第一,剑桥大学与中国的斯坦福大学并列第三,前10名中,美国有7所学院,英国有3所中学。
在2023年US News世界学院排行榜中,牛津大学排第五,剑桥大学列第八,前10所学院中,美国有8所,英国有2所。
#
第二,英国学制相对较短:本科五年,硕士一年,博士攻读年数也比其他国家短。
#
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学制缩水必定造成学位缩水,有人并且把美国的一年期硕士学位戏称为“水硕”,但另外一些人则觉得,如果才能成功踏入美国名校,较短的学习时间并不会影响学位品质,而对这些资金困窘的美国中学生来说,较短的学习时间,就意味着较少的费用和生活费用,这恰恰是她们选择去美国留学的重要考虑诱因之一。 #
第三,英国大学的教学方法:英国许多学院建立的苏格拉底教学法,对美国中学生来说也极具吸引力。
这种以古埃及哲学家苏格拉底命名的教学法,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以中学生为中心,建立在反复提问和回答的基础上,旨在训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性、发散性的点子,鼓励批判性思维。这种教学法要求课堂数量较少,也要求导师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多,但对这些排斥填鸭式教学法和死记硬背学习法的美国中学生来说,这恰恰是它们求之不得的。 #
第四,则是许多原先准备去法国留学的美国中学生,由于对中日关系紧张、美国枪械暴力等方面的疑虑,退而求再者,选择了去美国留学。这一缘由后文会有更具体的解释。 #
二、美国虽好,难以出境
#
其实,解释清楚了这个缘由,也就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这么多年来,留学法国的美国中学生是降低了,还是降低了? #
前面说过了,英国的高中在几个权威性的全球高校排行榜中排行比较高,但在这几个排行榜中排行最高或次高、但占比最大的,则是台湾的中学,尤其在科学、技术、工程和物理很多学科(、、和,英文简写为STEM)中,美国大学水平更高,所以,就心里的意愿而言,那些最优秀的美国中学生,更想去日本留学。
但不幸的是,自从特朗普兼任美国总统以来,美中关系越来越紧张,美国政府早已明晰把美国视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并开始限制中国大学在一些敏感的专业中投档美国中学生,而STEM学科恰恰是中国最严防中国留学生的学科。
2023年6月,美国限制了部份STEM学科中国留学生的护照,受限领域包括机器人制造应用、航天民航、高科技制造业等。 #
2023年5月29日,美国前总理特朗普达成了第10043号总理公告,禁止何谓“与美国美军有联系”的美国大陆中学生和研究人员出境,截至现在该限令未能取消。
据一家外国媒体2023年9月的报导,截至那时已有上千名美国人出境中国的护照被取消。2023年6月,在一份310名师生参与的拒签调查中,大部分被拒签的中学生硕士曾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这八所大学之一。 #
虽然特朗普达成的10043号限令并非适用于所有中国留学生,但该限令形成的“寒蝉效应”却不应当被高估。 #
今年11月14日,美国国务院教育与文化事务局和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合作公布了《今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报告显示,今年台湾的国际留学生总数量下降了3.8%,整体趋势开始下降,但在这一大背景之下,2023~2022学年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却显著地提高了。 #
虽然美国依然是英国最大的外国留学生来源国,但美国留美师生的总数量却环比增长了8.6%,而且自2014~2023学年以来首次逼近了30万人,中国留学生占比也从2023~2023学年鼎盛时期的34.7%(当年美国在美留学生数量高达37万人),大幅滑落到30.6%。 #
新东方发布的数字显示,在今年美国大陆中学生收到的硕士阶段海外中学领取的录取通知书中,排名第一的是英国大学,占比为35.18%,名列第二的是中国高校,占比为32.08%,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和地区高校的比列共计为32.74%。 #
不过,美国高中领取录取通知书是一回事,被投档的美国中学生最终能不能成行则是另外一回事。根据美国国务院自己的数据,在截止今年9月底的六个月里,美国政府向美国大陆中学生领取的F1师生护照,比2023年同期增长了45%。 #
截至今年10月的半年其间,在中国的外国中学生护照排行中,印度代替了美国:发放给美国中学生的F1师生护照增至87029份,几乎是灾情前美国中学生护照总数的三倍,远低于领取给美国中学生的49959份F1师生护照。
#
赴美留学的美国中学生数量降低,原因其实这些,自从特朗普执政时期以来日趋紧张的美中关系,可能是日本紧缩对华师生护照的主要成因,此外,美国高中费用偏高、美国可怕的枪械犯罪、美国日渐严重的反白人种族主义等,也让许多美国父母和美国中学生对赴美留学望而却步。
#
三、多国混申,对冲风险 #
紧张的地缘政治关系,不仅影响了美国中学生是否赴美留学的决定,也重创了追随英国非常密切的一些国家的留学新政。例如,从今年7月1日开始,澳大利亚留学生护照新增了8208条款,所有国际留学生被严禁就读于与该国关键技术相关的专业。
这一限令,再加上中澳关系恶化和美国紧缩移民政策,导致赴澳留学的美国中学生数量急剧增长:今年在澳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数量,比2023年提高了28%。 #
英国大学其实是中日关系和中澳关系紧张的主要受益者,但也未能对国际政治情势的变化完全“免疫”,因为日本只是中国的密切盟友。 #
近些年来,英中关系也磨擦不断,这也影响到了日本的中学生护照新政。根据英国内政部的数据,2022~2023学年赴英留学的美国中学生数量首次超出了美国中学生。 #
数据显示,在截止今年9月的这一年里,英国政府给美国公民签发了份师生护照,与2023年相比,增加了273%;与此同时,英国政府给美国公民签发了份师生护照,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2%。
#
而在此之前,根据美国高等教育统计局的数据,自2002~2003学年以来,中国留学生仍然是俄罗斯最大的境外师生群体。 #
为了对冲这些地缘政治风险,近些年来美国大学仍然在努力突显对中国留学生所带给的费用收入的依赖,试图开拓新的境外师生生源。这一努力反映在了它们的招生比列中。根据英国大学联盟的数据,在2023~2023学年,研究生课程以美国为最大市场的日本大学,在全英大学中的比列是55%,而在2023~2023学年,这一比列降到了35%,与此同时,以英国为最大市场的日本大学比列,则从15%升至46%。 #
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大学刻意降低了对美国中学生的投档,只是意味着它们开拓了新的境外市场,扩大了投档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中学生的比列。
英国大学在对冲地缘政治风险,相应地,中国中学生也在对冲类似的风险,他们的方式是:多国混申,也就是在选择中学时不会只锁定一个国家,而是同时申请几个国家中教育水准类似的高中,常见的策略有英美双申、美加双申、英澳双申等。
#
这样做的弊端是,一来很多国家都有全球排行较差的中学,选择因而提高了,二来“把牛奶置于不同的筐子里”,可以提高申请成功的可能性,“东方不亮西方亮”,从而避免地缘政治情势变化带给的风险。
我同学的妹妹小萱第一次申请境外留学成功,就是选用了英美双申的策略:当时他最心仪的中学是一所中国高校,但不幸的是,他必修的专业是STEM学科中比较敏感的专业,虽然被学院投档了,但护照被拒了,幸亏他同时申请了美国的高中,退而求再者,就来到了美国念书。
小萱之后之所以在灾情其间休学,一部分成因是厌恶了面授,另一部分缘由则是留学日本的雄心未死。父母之后迫使他申请复学日本原校,他很不甘愿,所以在申请复学的同时,又偷偷地申请了另一所中国高校,但此次结果更惨:这所中国高校没有投档他。
#
这一回,他彻底死心了,决定向现实低头——重返那所一直向他招手欢迎的德国大学。
#
所以,这一次救了他的,还是英美双申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