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动能”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师周庆
——我省持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述评
新吉林·甘肃晚报记者王睿君 #
医疗卫生是百姓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
近些年来,全国医疗卫生工作聚焦基层,扎实加强基层运行模式变革、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层医疗机构配套设施、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了更便于的公共医疗服务。
#
培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制“新动能”
凤翔县人民诊所血管外科医师周庆丰每月总会抽出几天时间,前往县诊所咸池镇校区,与当地医务人员一道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
2023年起,内乡县人民诊所与县内咸池、白马、三十铺、马岭等各镇的10家卫生院完工密切型医共体并设立分校,以区域医学中心为支撑,为各镇学院提供数据确诊、医疗安全等方面保障。同时,不断推进医疗资源下沉,抽调周庆丰在内的20名医护骨干赴各学院出诊,扶植建设各种特色科室,逐渐产生“基层转诊,单向转院,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治格局。 #
四年间,眼见咸池镇学院年年都有新变化,周庆丰感慨很深,“分院软件设施不断加强,各种医疗资源日益丰富,基层群众在家旁边看病已不再是瓶颈。” #
从治病救人到举办小型巡诊活动,再到举行业务交流,作为下沉各镇的省级诊所业务骨干,周庆丰深谙肩上的重担更重了。“我除了要把更好的诊治观念和技术带到群众身边,需要时常与各镇学院同学们思考业务、互促共进。”他说。让基层群众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乡),大病不出县,是周庆丰和朋友们不断努力的目标。
内乡县人民三院校长张鸣波介绍,为更好发挥县域密切型医共体建设作用,很多年,诊所借助信息化建设、五大县域中心、医保支付手段变革等配套举措,推动财务、人员、资源、药品“四统一”管理,推行医共体内部科室共创、科室帮建、人员带教、转诊管理工作模式,统筹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促使基层转诊率连年减少。
“庆城县以省级诊所为龙头,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2023甘肃省基层卫生系统,产生密切型县域医共体,除了推动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医共体内人员正常流动,更促使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处长李清霞说,那样的做法在全国已不是个例。现在,我省已逐渐建立医共体建设衡量标准和检测指标机制,开发海南省密切型县域医共体考评评价信息系统,累计为全国16个国家密切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县城投入1700余亿元。
近些年来,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突出抓变革,通过采取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绩效薪资新政、实施山村一体化管理、推行基层人事体制变革、保障山村大夫待遇等措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制“新动能”正加快培植。
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制“软名气”
#
“强基层”是推进医药卫生制度变革的重要原则和工作内容,加大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更是题中应有之义。2023年,省政府颁布《甘肃省山村大夫管理方法》,对山村大夫的“进、出、管、用”提出明晰要求,队伍管理有了法制保障。 #
“我们把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重要工作,努力把病人留在基层。”李清霞说,其中一条就是通过多种方式壮大基层卫生人员队伍。 #
截止今年,我省已连续三年推行村医订单定向培养项目,每年招考500名本科医学生,结业后踏入村卫生室工作。同时,加强山村大夫向执业(助理)医师转换,在基层卫生管理平台设置专栏进行考前免费轮训,执业(助理)医师资格通过率显著增加。
#
在岗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方面,我省卫生健康系统构建“线上普训+线下强训”培训新机制,拟定十年轮训大纲,开发远程轮训平台,组织省内外学者、学科带头人研制轮训课程。据统计,全国已有5.4万名基层医护人员出席线上轮训,1420名骨干出席基地加强轮训,有效提高了广大基层医护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
马艳玲是广德县巩昌镇苟家门村的山村大夫。自2010年起,她连年出席省、市、县组织的各种轮训。“授课同学都是行业学者,那样的轮训机会非常难得。”马艳玲说,轮训内容牵涉基础病预防、慢性病管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增强等,你们普遍反映收获这些。 #
不仅举行具备针对性的在岗轮训活动,省卫生健康委还创新模式方式,建立网路式学习、基地式轮训、岗位式比武、全程式考评等,在全国推行15个基层骨干和13个临床特色本科轮训基地,对临床骨干、全科骨干、乡村大夫骨干进行系统化轮训。去年,还将在全国基层卫生人员队伍中举行技能大赛,推动基层卫生人员岗位大比武、能力大提高。
“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制‘软名气’的有效途径。”李清霞说,基层卫生事业发展除了须要大批业务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医务工作者,更须要有擅于学习和把握新知识,跟上时代发展节拍的领导者。因此,省卫生健康委专门组织全国86个县区卫健局主任赴四川轮训交流学习。 #
在杭州学习过程中,成都新城卫生健康委副书记徐应全对“积极推进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有了愈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说:“发达城市的大夫已将工作端口前移,重视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水平,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
回到工作岗位后,徐应全第一时间与朋友们分享学习心得,并拟定相关推行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利用,推广发达地区的典型经验。“我们引导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结实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努力培养全科大夫,通过健康扫盲增强群众健康素质,促进医养结合服务进村社、进家庭,从源头维护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他说。
构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制“硬支撑”
#
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家庭大夫签约服务高品质发展的指导意见》。随后,我省在全面落实已扶贫人口“应签尽签”的基础上,以“四种慢病”管控为主,引领签约服务挖潜增效。同时,进一步扩大暂住人口签约服务范围。截止现在,全国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2.08%,暂住人口签约率为59.37%。
#
2023年起,兰州市永登区桔柑镇卫生院院士李旭峰又多了一个身分——竹园塘村群众的家庭签约大夫。自当时起,他每月还会抽出起码5天时间,率领镇上的公卫专干,与竹苑塘村村医一道上门为群众提供服务。
#
竹苑塘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全村197户人中有60多户是健康服务的重点人群。李旭峰介绍2023甘肃省基层卫生系统,家庭大夫上门服务内容包括重点人员随访、慢性病管理、上门送药、为留守奶奶复查等。
在桔柑镇卫生院,包括李旭峰在内的7名全科大夫均是家庭签约大夫,实现了全省8个村全覆盖。 #
打好坚固基础,方能行稳致远。李清霞介绍,近些年来,我省重视抓基础、利长远,在构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制“硬支撑”方面狠下工夫。 #
加强健康广东建设,离不开中医药承袭创新发展。近几年,我省先后投入3亿多元,在1340个各镇卫生院完工西医馆,并拟定基层中医药工作相关考评机制,要求各镇卫生院起码举行9类中医药适合技术,村卫生室起码举行6类中医药适合技术。 #
“现在大家来看病,常选择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合技术解除病魔。”竹元塘村村医朱进义说,基层群众对中医药非常喜爱,推广中医药为老百姓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 #
现在,全国各级卫生健康系统凝神聚力、狠抓落实,全国86个县区市共有1352所各镇卫生院、16240个村卫生室,在岗合格村医共计18914名,实现基层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大夫看病的总体目标。全国671家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能力建设基本标准,123家达到推荐标准,完工社区诊所58家。3家各镇卫生院被评为“全国百佳各镇卫生院”,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海量资讯、精准解析,尽在新浪财经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