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财会考试 > 注册会计师 > 考试动态 >

高考状元的“高分诅咒”现象:金融与好的社会

2023-02-18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今年清华周黎安和梁淑淑的文章《中国高校的“高分诅咒”现象》提到,“2000-今年中考探花的专业选择当中,少于45%集中于经济学和公商管理。以前被工科探花偏爱的计算机、生命科学、电子安装工程渐渐被金融、工商管理和经济学所替代。近些年来光华和北大经管已然已是会考探花的集中营。这反映了市场化和劳动力市场预期渐渐产生所形成的影响。”今年北大副教授施一公在《不应当鼓励科学家创业》的演说中,悲痛疾首地说“清华70%至80%的会考探花去哪里了?去了经济管理大学。连我最好的中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师生都告诉我说,老总我想去金融公司。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侯,我觉得这个国家出了大问题。” #

今年万维钢《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山羊》一文,提及曾在斯坦福教过三年书的威廉·德雷谢维奇的书《优秀的山羊》中讲到“有统计发觉,2014年70%的斯坦福师生把简历投到了华尔街的金融公司和埃森哲等咨询公司,而在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更有50%的斯坦福师生直接去了华尔街工作。对比之下,选择政府和政治相关工作的只有3.5%。” #

财经管理类专业成为热门的职业选择其实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现象,中外皆然(以下绿色为书籍引文)。

#

日本的状况 #

先看几本书里讲的历史。

#

1.罗伯特·希勒《金融与好的社会》第14章教育者:金融危机始作俑者? #

在高等学府中,博士金融学和商文凭来就存在争议。学术界有一部份人总认为这两个学科低人一等,比不上传统高等教育领域的其他学科。这些心态来历已久,人们对待他们的心态和人们对待金融界所持的负面心态具备巨大的关系,这些现象早已存在了数百年。第一家高等学府的商学校沃顿商学校于1881年在宾夕法尼亚学院设立,第一家商学研究生院于1900年在达特茅斯大学设立。其他国家没有抨击,直至半个世纪以后的1951年,美国西马里兰高中才出现了新的商校区。1890年,沃顿商学校的创办者约瑟夫·沃顿发表演讲,觉得一所高等学府成功与否的标尺之一就是其中学生所受的教育未来在市场上是否有用。这场演讲受到当初高等学府教授们的一致批评。麻省工科大学教授沃克声称:“我极其讨厌看见高等教育被增加到这么水平。假如一个年青人上中学与不上中学的前提只是或则主要是未来或许得到的金钱收益,这么这些人根本就配不上我们的文化教育。”(太有视金钱如粪土的皇室范儿了!目前对学院评价重要的参考指标是结业后薪资,100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哈佛学院管理大学直至1976年才设立,成因就是许多校友都觉得这个新设置的学校过分职业教育化。 #

希勒建议“我们的教育机构有义务向师生们展示金融机制的真实运作模式,在金融学教育中,既要涵括其英语性的一面,也要包括其人性化、实用化和道德化的一面”。 #

第27章社会为何既不平等也不公平金融业高薪泡沫一节 #

我们到今天也不理解,为何与金融发生关联的人充满得这么令人佩服,而其他人就被排除在外呢?恐怕就连科学家都没能提出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赶超她们的成就吗?

#

以上问题的答案之一就是,近来几三年金融业的发展展现了异常的状态。虽然目前金融从业者荣获的高薪资是一个泡沫,或则正处于对新技术的出现作出适应性调整的过程,但是这个现象在未来或许会被纠正进来。2008年托马斯·菲利蓬和阿里耶勒·雷谢夫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阐明,近来几三年金融从业者的薪资出现了巨额下降。很多研究者发觉,1930年前后,金融从业者的薪资也处在异常的低位,与1929年熊市达到颠峰的时间基本一致,而在之后半个世纪中它们的薪资也出现了急剧下降。“大凋敝”后的过渡期内,金融业有的职位薪资十分低。菲利蓬和雷谢夫也强调,1930年前后,金融从业者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而此后也相应增加;近期几年,这个数值又回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她们的发觉预示着金融从业者的薪资不是一种泡沫,它折射了金融业劳动力组成的变化状况。在任何状况下,她们的发觉都告诫我们,不能简略地觉得今天金融从业者的薪资高就意味着这个水平在未来会更高。

#

然而菲利蓬和雷谢夫的研究对象是金融行业的普通职员,不是其中最富于的那部份人。看起来,即便公共新政发生重大变化,否则金融业还是会制造出小部份超级充满的人。

#

在讨论超级富豪时,我们要回头瞧瞧撮合金融交易的基础本质,这些行为致使撮合交易的人通过掌控诸多普通人而将自己手中的权利扩大数倍。科学家仅就其身分而言难以撮合市场交易,它们依赖共同权利和专业礼节加强它们注重的研究。

#

2.罗杰·洛温斯坦《巴菲特传》

#

1954年,巴菲特来到华尔街时,正值熊市的惨淡时期。老一代散户都担心会出现下一次经济大冷清,而新一代熊市投资人才未能崛起。当初耶鲁商学校只有2.9%的结业生到华尔街工作,年青人认为在华尔街工作没有挑逗力。华尔街完全是一个女性主导的、陈旧的、不随技术因时而变的社会。

#

3.查尔斯·埃利斯《高盛帝国》 #

50年代中期,华尔街的氛围开始出现转变。这些曾在大冷清时期经历过种种困难的人都到了退职年纪,开始大批地离开华尔街,也把遭到另一个大凋敝的焦虑和担心远远地抛在了脑后。年青人怀着美丽心愿和对未来的期许大量涌向这个商业圈。 #

4.达夫?麦克唐纳《最后的胜者:杰米?戴蒙与摩根大通的盛行》 #

戴蒙在1980年踏入耶鲁商校区。当时的华尔街是一片残片,台湾企业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衰退以后变得举步踟蹰。“那时并没有多少人选择金融行业,”哈佛商学校同学杰伊·O·莱特追忆说。“在这个意义上说,那是一个特殊班委,班里的人都真正地对金融感兴趣而不是盲目从众而至。” #

5.迈克尔·刘易斯《说谎者的麻将牌》

#

在哪个时侯,我对期货交易几乎一无所知。像我这么的人并不是个非常的例外。假如说大四师生们曾听过说交易厅,它们也仅仅轻率地以为那只不过是拘束困兽的监牢。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出现的最大变化就是饱学之士放下自己的架子,改变了先前对待这类工作的自傲心态,这一变化除了发生在台湾,也同样出现在澳洲。在哈佛学院1986年的1300名结业生中,有40%的人向同一家投资中行——第一芝加哥中行——递交了求职申请。1987年,在耶鲁学院必修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的人多达1000人,10年来,注册数量提高了3倍。1981年,在耶鲁学院,经济学破天荒地成了最受欢迎的课目。学经济学的人越多,经济学学位对于在华尔街找到工作的重要性也就越大。

#

迈克尔·刘易斯1979年进耶鲁学院读硕士时“有意不选经济学”,而选了美术史专业,他觉得“如果不把握这段难得的时间让这些真正令你兴奋的东西宽阔自己的眼界,那就太可惜了”。随后他去了英国经济大学学习,1985年荣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加入所罗门兄弟公司,从那儿离职后,1989年他出版了以自身经历为基础的《说谎者的麻将牌》,成为一名热卖的财经诗人。他的作品包括《大反抽》等。 #

这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指导思想有关,也和经济、金融业务的发展相关。

#

中国高等教育中仍然有以博雅教育为特点的中式主义传统和以专业教育为题旨的实用主义传统之争。初期偏中式主义(起源于1636年争创的斯坦福大学,大学的课程设置与办学方针完全移植日本中式中学,标榜博雅教育,目的是培养神父和律师,中学生数量极少,没有专业之分,课程以修习文法、逻辑、修辞、几何、天文、算术和音乐等。1828年哈佛学院发表了知名的《1828年哈佛报告》,觉得中学教育的目的,一是开发智力,一是讨教知识,而开发智力比讨教知识更重要,而职业的专门课目根本不应当在学院中存在),之后逐渐转向实用主义(南北战役后,波兰的重建和东部的开发,还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成立于1866年的康奈尔中学就申明,其教学“目的就在于创造工业社会中有用的人,而不是培养绅士”),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转向两者协调发展(以1978年的《哈佛核心课程报告》为代表),使中学教育中“人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教育相结合。(主要参考项锷《美国高中专才教育的历史变迁》)

#

华尔街的工作是否热门,可以详见四组恒指数据,大暴跌后多长恢复到历史低点:1.1929年大跌后,1932年最高点比1929年最低点暴涨近90%,直至1959年,标普500指数才抵达其30年前的高峰(长达30年)。2.1987年大跌后仅用2年标普指数就恢复历史低点并再创新高(耗时2年)。3.纳斯达克指数2000年缔造5048点的最高记录,2002年最低1108点,跌幅近80%,今年才净重2000年的峰值(长达15年)。4.2013年3月,标普指数超出金融危机前2007年10月的历史最低点位(长达5年多)。 #

1929年大危机的深重影响,致使近三五年内熊市相关的工作或许都不被人们所青睐。《巴菲特传》和《高盛帝国》反映的是5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金融的繁荣,投行等工作越来越受青睐,经管类专业也更有吸引力。《最后的胜者》和《说谎者的麻将牌》反映的是70年代衰退又使企业界受惩处,80年代后经管类专业再度成为热门,大约自此沿袭迄今。《金融与好的社会》提到对金融业薪资的研究,薪资肯定是造成经管类专业热门程度变化的根本缘由。金融业薪资变化的成因就是另一个课题了。 #

美国的状况 #

1.建国之初。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编订的《高等学院招生升学指导(专业介绍部份)》里对经济系的专业介绍中写道“过去有些人对财经教育的重要性与发展前途认识不足,并且有的觉得财经教育是‘冷门’,有的师生也不愿学财经,觉得学财经‘不吃香’、‘没出息’。这种想法,主要是由于它们对财经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缺少明晰的了解,对财经党员是把握国家经济命脉工作的意义没有认识或认识不够。同时,也因为它们没有把国家的建设看成有机的整体,不了解国家建设还要各类专业人才明晰分工而又紧密配合,它们只看到了国家还要某一方面的人才,而忽视了国家也同样须要财经管理人才。社会主义是集体的事业,还要千千万万的各类建设人材出席各类建设工作;非常是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飞快发展,国家经济各部委的工作都在突飞猛进的明天,更须要有相应的财经管理人材来负担国家的各类经济工作。为此,这种觉得财经教育是“冷门”的想法,以及觉得学财经“没出息”等思想虽然是错误的。至于这种根本不顾国家还要,只从个人得失出发,厌恶或贬低学财经的思想是更应当沉痛认识并加以贬抑的。正式踏入财经院系学习的朋友们,大家未来的任务是光荣的,愿大家努力把握经济科学知识,为力争祖国真正合格的经济建设人才而努力。”这个材料反映了那时人们的想法,并抨击错误认识、力图引导你们树立正确的认识,和麻省工科大学教授沃克那句话一样,和现在真是相映成趣。当时人们的收入都比较低而平均,财经专业也不或许有非常的高薪资,或许还由于不象工科科这样详细有用而被觉得学这个“没出息”。 #

2.77年恢复会考后。前证监会主席肖钢是1978年考上中学的,他曾自述志愿是学英文,由于那种时侯,英文比较吃香,自己也比较喜欢英文。但由于成绩不够好,那时高分是文学、历史、中文的,财经学院是最后一批出来拿档案的,所以档案就进了四川川大了。在熊市后这些人翻出这个来嘲讽他,虽然意思是他分不高水平差,这显然不公正,77-79级而且史上投档率最低的会考(5%、7%、6%,而2011年后投档率都是70%以上了),能被投档已然很优秀了。

#

然而1977年恢复会考后上中学的这些经济专家都有类似经历。历任人大主任的刘伟博士说“我会考报志愿时,报的是清华图书馆学系。由于我不知中学里还设有经济学系,不晓得也有何谓经济学那样的学科。哪个年代不注重经济,更不注重经济学,再加上我学校读书支离破碎经济管理类专业,多有无知。也或许是因为会考考得不是挺好,因此被调剂到清华经济系,假如当时经济学像今天这么吸引人,虽然就轮不到我来学经济学了。”为啥图书馆系都比经济学系难考?恐怕是当时你们都认为图书馆系又踏实、又能读书,很好;多数人都不晓得经济学是啥。 #

张维迎博士说,“我当时并没有想当经济学家。包括我上中学的时侯我报的专业没有一个是经济学,我报过英文、报过历史,报过广播、电视编辑。虽然我报的英文、历史、新闻都没有投档我,77年我在八月十五的时侯通告,我没有接到通告,意味着我上不了高中。之后如何上中学了?由于有一些老三届,曾经几百万考生只招28万高中生,有很多老三届成绩考的挺好,因为年纪大了上不了,它们就给邓小平回信,邓小平批示,扩大招生。扩大招生后,我就被裹胁出来了,主要针对某些岁数大的成绩好的没上中学,但我们东北中学那时同学贺连成博士决定借助这个机会在西北中学申请设一个新的专业,这个新的专业就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这个专业没有人报,那时有八大金钢八个同学去招生办把所有剩余的工科档案都摊了一地一个一个挑,最后我也被挑出来。由此开始读了经济学,我读了经济学之后还是蛮喜欢的,自此以后我就没有再偏离这个。” #

银行前副校长张衢先生在其《货币商人》一书中回想了自己知青回乡后找工作,出席电工招工考试荣获第四名,很想去,不料招工被喊停,碰巧、不甘愿地进了中行的经历。“人穷不见钱经济管理类专业,没有中行梦,说实话,当时哪有百元票子,中行的概念更是一片空白。1979年元旦节,我接到市人民中行的招干聘用通告书,既高兴,又意外,也错愕。高兴的是工作有了盼头,意外沮丧的是对农行的生疏。中行是哪些?中行在做哪些?一无所知。记不起三年下乡其间有没有去过中行,只有少年时跟妈妈去储蓄所买贴花,张望柜员的点钞、记账和准备盘的一点印象,到中行打工最初三段时间,我仍有点轻蔑,总说当技工的事。一次,继母非常严肃地批评了我,他以过去从商的经历,告诉我中行的份量,成为我入门的重要一课。当时,中行职业不起眼,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都不热门,读经济专业的人甚少,远不如工科科吃香。” #

1978年全省科技会议,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思想,是“学好数理化,遍及天下都不怕”。但是文革也使这些家庭听到社会科学类知识分子其实更容易遭到冲击抨击,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其实更为安全。

#

3.90年代迄今。财经专业吸引力提升,不仅开篇提及的数据,也有美国MBA教育的发展也说明管理类专业备受青睐。据网上资料,美国的MBA教育始自1990年美国人民中学商学校成立来,从1991年8所到2012年的236所高校开设MBA班,美国人民中学招生规模从1990年1个班39人到2001年6班295人,到2012年8个班380人。 #

会变化的未来 #

比较中日,台湾经管专业学科热门与否受经济周期影响比较大,而美国近几三年人们对专业、职业选择的变化,展现了社会的变迁、时代发展重心的变化。随着变革开放,市场化变革,经济学能够成为论争。而随着全球的金融推进,经济逐渐金熔化,社会越来越商业化,经管类专业持续热度不减,但或许和金融业的薪资一样还有泡沫,对社会发展并非是资源的最优配置状态。 #

国外外这些人对这些现象还有解构。施一公在今年演说中觉得“研究型高校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学院里谈就业。就业也是一个出口,学院办妥了自然会就业,如何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高中。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美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都会提供多少就业,跟学院没有直接关系。”“专科学院办学的观念,是培养专业人才,为行业输送螺母钉”,而“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学院,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可惜这愈发理想主义。 #

凯文·凯利《必然》中引用前脸谱网安装工程师杰夫哈默巴赫知名的哀叹:“我们这一代中最聪慧的人居然都在探讨怎样吸引人们点击广告。”彼得·蒂尔《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在一个明晰豁达的未来中,会有安装工程师设计水下城市和月球移居地,而在一个不明晰的豁达未来中,会有更多的中行家和律师。金融虽然是不明晰思想的集中展现,由于只有人们不知怎么挣钱时,就会想起去搞金融。金融界每件事都不明晰。市场具备随机性。你没法明晰地或实质地了解任何事情,但是多元化显得十分重要。”“在科学、医药、工程及各类技术方面也有这些事情要做。我们可以治愈疾病、痴呆、所有老年病和代谢衰变;我们可以开发新能源来防止陨石燃料造成的冲突;……。而且假如我们不想了解,并促使自己去探求这种奥秘,我们将永远也不会了解这种秘密。”如何将最有聪慧胆略的中学生引导到某些行业,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而不是过多集中于金融,一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

不过,或许也毋须过分恐惧,日本和美国经管专业的热门倘若从80和90年代算起不过几三年,未来也不会永远这么,自发演化的世界有时会以意想不到的模式纠偏。目前金融业其实一直是平均薪资较高的行业,但也在发生新的变化,AI正在逐步替代金融业的诸多岗位。“股票交易员集体失业花旗将全面用机器取而代之”、“外汇交易员待业都是手动交易惹的祸”、“AI交易员是否会让剖析师待业”、“裁员潮真的来了!百万中行职员或待业!”等报导参杂媒体,但是有些还是虚张阵势的咋呼,但未来已来的大趋势没错。越是高薪的金融岗位,AI替代之的费用节省更大。也许将来哪种工作越难被AI完全取代,哪种工作的薪资也都会越高。对选择未来的专业,或许师生们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被AI替代的难易怎么。其实,金融业不同的岗位被替代的难易速率也不同。

#

———————————————————————————————— #

谢谢黎振宇提供部份素材及讨论,结合新素材和讨论进行了更改。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