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居士生疑,是人犯不可悔罪,还是上品不可悔?
【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杀者犯不可悔改。】
这儿面只是有六句的分别,其中有两种是上品不可悔,有四种是中品可悔。
#
第一,对境是人,这个造业的人也作人想,确定对方是人各不相犯的意思,伤害对方,对方命断,只是犯上品的不可悔改。
#
第二,对境是人,造业的人只是作人疑,担心只是人,这么伤害对方,只是上品不可悔。 #
第三,是人,非人想。其实所伤害的对境是人,而且那时造业的人觉得是非人而去伤害,那样子是中品可悔。
第四,对境是非人,造业的人作人想,中品可悔改。
#
第五,对境是非人,造业的人非人疑,他担心那种只是非人,中品可悔改。 #
第六,对境是非人,造业的人只是作非人想,只是中品可悔改。 #
因此这个戒相不同,这么种种的区别,我们就可以晓得这个罪的轻重各个不同。这个对境或许是人,或许是非人,或许是人渣。想就是心里的看法,比方说人,人想,就是说外境是人,心里间也认定他就是人,假如伤害这个人,但是前人命断,还是犯不可悔。 #
只是有六句的分别,其中有两种是上品。 #
也有一种是人,人疑,外境是人,心里担心究竟是人还是非人,杀者只是犯不可悔。
【若人抓贼,欲将杀,贼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寻是贼。若居士逆道来,】 #
就是说有个贼逃走了,政府或则整个的聚落,这个村落的人都来追赶,要追查这个贼,这个居士昨天迎头走过来就看见了。 #
【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居士先于贼有呕吐瞋恨,语言:“我见在是处。”以是因缘,令贼失命者,犯不可悔。】
#
之后追的人来问他:“刚刚有一个贼,你看见他没有?”这个居士对这个贼生起一个嗔恨心来,就说:“我看见,在哪些哪些地方。”然后这些人就把贼捉住了,贼就丧失性命了。那样子这个居士只是犯不可悔改。为何?教他杀,顶礼杀。 #
这儿面有一个问题,假若有个坏人传到我们寺庙上面来,我们是报案还是不报案啊?我们报案会不会犯这个戒?假如报案,坏人给弄死了,我们是不是犯了不通悔过的根本罪?
#
也有我们听到哪个坏人在逃走,躲到山上面去,我晓得他在那里了,民警在通缉他,我明明晓得,他问我,我是不是告诉他?我不告诉,就像我也违规;我要告诉的话,假如哪个人跑掉了,就像我还有罪各不相犯的意思,那如何办?
#
虽然很简略的,戒相一定要学通。假如见到坏人到佛寺上面躲藏上去,应当要报案。为何要报案呢?并且你的发心,这个动机就很重要。你不要以一个嗔恨心,“哎呀!那种破坏三宝,这个如何行!立马报案。”不要是这样子的动机,就是说你的看法应当不要让这个人来三宝面前造更大的恶业,那样子的动机就是挺好了。你的动机一个是随顺好三宝,再一个也归依了那种人,切莫他逐步地造恶业。那样子的心就是学习释迦牟尼舍利弗地的大士行为,那样子想就对了。
也有那种坏人在逃走的过程之中,你晓得他躲藏在那里,应不应当报案呢?也要看你哪些态度。要留意,或许会有几种看法,哪一种看法会最好呢?
第一种看法是希望这个坏人不要继续造恶了,得到如此好的人身,千万不要重塑恶了,也希望保护社会大众的安全,不然的话,让他四处流窜会伤害这些人。基于那样子的慈悲心来报案,这个是十分好的。 #
也有一种是基于一种嗔恨心,想着:“哎呀!这个家伙罪有应得,活该。”这样子想你还是有过错的,要以贤善的心。
#
第三种是贪心。哎呀!那边悬赏,电视上面早已打了一个广告,通缉某甲犯人,若果是有谁提供线索,奖励三亿元,我还能得三亿元,赶紧去报。这个是由于贪心,倘若是那样子的话,肯定是有过错,但是还是比较重。因此任何时侯都要有一个贤善的发心,因此我们学《五戒相经》也要会学。
【若人将诸多贼欲杀,是贼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寻。是居士逆道来,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贼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言:“我见在是处。”若杀非所瞋者,是罪可悔;】
#
为何“是罪可悔”呢?由于他所嗔恨的人没有被杀,所杀的是“非所瞋者”,因此是在他所瞋恨的人那里结罪,得到一个便于罪,因此说是罪可悔。
----节写于大愿牧师《佛说具足受戒相经学记》 #
往期回顾 #
你们可以每次按章节学习《佛说具足受戒相经》,学习的课程内容在不断更新中。《佛说具足受戒相经》是佛徒弟选修的基础课程,只是檀讲师学习班的高级核心内容,要在佛教修学中快速的树立正知正见,基础一定要打好,欢迎你们在我们提供的平台中快乐的学习,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