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点击上方蓝字【北大清华讲座】加关注,知识改变命运!
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我们在网络上看到很多封家书,这些家书的作者有抗议前线的医生、护士、警察,及其他们的家属等等。他们说:“我必须扛起自己肩上的职责,必须义无反顾”、“悬壶济世,乃吾等天职所在也”、“若儿成仁,望父母珍重,儿领国命,赴国难,纵死国,亦无憾”、“我在一线阻断病毒,阻断不了对你们的爱和思念”、“你在一线战斗,我在后方督查,我们夫妻俩共同努力”、“作为医生,你扛起了一份责任,我们为你骄傲”、“患者安危,责任比天。家国情怀,铭记心间……老父翘首,盼儿凯旋”……一封封家书表达着爱与感动、坚韧与奉献,深深地触动着我们的心灵。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还就此开展了家书征集工作,并出版了《抗疫家书》一书。在当今这个信息横流的时代,我们静下心来,提笔写下了一封封家书,其根源还是要追溯到我们国家的自古以来的家族宗法制和血亲伦理,这一封封家书彰显着深埋于我们骨子里的家庭伦理思想。 #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名言是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家书,这封家书是诸葛亮跟司马懿对阵的那场战役中,突发疾病,在深感自己命不久矣之时,写给自己儿子的。可以说,这封家书是诸葛亮在历经世事磨难之后,最后留给儿孙的终极人生经验,可见其重要性。这篇家书的开头就这样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一个君子,应该以宁静提高修养,以节俭培养高尚的品德,不看淡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静心专一就难以实现远大理想。接着写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是,学习必须静心,才干靠学习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能,没有志向就很难学有所成。接着,从反面阐释不加强道德修养和疏于立志勤学的危害和后果。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的这封家书言简意赅,寓意却非常深远。说明人要勤学成才、俭以养德、志存高远、淡泊名利等等,要具备这些道德素质,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也许有人会说,在我们当下这个时代,恐怕没有人写家书了,父母跟我们都用电话、微信等等方式交流,那我们现在提家书有什么用呢?当然也会有人觉得,我们现在有了网络,和父母交流如此便利频繁,并不是父母说的每句话都能像诸葛亮那样鞭辟入里,可以成为至理名言载入史册,那我们又怎么办呢?
#
因此,我们就需要明白:在我们这个时代,家书的意义是什么。家书的意义不在于这个捧在手里的实实在在的书信,而是在于一种思想上的训导。当然如果你希望通过与父母利用传统书信的方式沟通,这也是值得鼓励的,因为这样就是贯彻了古代的“仪礼”,让我们获得一种仪式感,就会让大家不仅是内心,连行动上都更重视家训家风家教这件事。但在这个信息交流如此廉价快速的时代,肯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样,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这个时代该怎么看待家风家教这件事呢?其实北京勤学家教,没有了书信,我们会发现,当我们回顾父母对我们平日里的教导或训诫时,总会有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念或理念在里面,其实就是我们当代的“家训”。比如,如果你的父母经常说,这个衣服虽然穿了好多年但还是没坏就还可以继续穿下去,那么你就知道了,我的家风家训里一定有一条是“勤劳节俭”,这又跟《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你的父母在家经常会说,你以后找男朋友要找个善良的、有爱心的人,那么你就会发现,你父母对你平日里的教育一定就是要求你也要做个这样的人,“善良待人”这其实就是你的家训。这又跟《颜氏家训》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有什么区别呢;往大了说,如果你的父母经常在家教导你,要你有大的胸怀和格局,把报效祖国放在人生志向里,那么你的家风家教就一定是“爱国传家”,这跟赵一曼写给儿子的家书又有什么区别呢?那么反之,如果你的父母经常不交物业费,你的家风家教一定是“贪图小利”,这恐怕跟曾国藩家书里“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的教导格格不入。 #
可见,在我们这个时代,虽然家书这种“形式”被网络社会的信息爆炸所冲淡了,但是家风家教这种“内核”却依然存在。我们不需要因为失去了家书这个表面的东西就感到失望,因为我们失去的只是一种“形式”的东西,我们从来没有失去过任何家风家教的精神传承,我们的家风家教早已成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日用不觉”的精神食粮,只不过我们常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罢了。因此,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心去聆听你的家庭中长久涌动着的“核心价值观”,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和感知自己所身处的家风。
#
可能有很多人还会抱怨自己的父母如何如何给自己树立了坏的榜样,让自己失去了变得更好的机会,但我认为,这属于诡辩。如果孔子的父母比他强,那名垂千古的就不是孔子了,而是孔子的父亲梁纥了。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有一双看到自己家庭的家风家教的慧眼,还要做的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回到经典,不忘对古人留下的良好德育思想进行温习,找到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并把它上升到自己家风家教的培养上。因为就像刚才所讲,毕竟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是人生经历丰富、道德境界非常高的人,也并不是父母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但我们青年人可以做的就是,可以从古人对家风家教的理解中找到自己家风中缺失的那部分,从而真正做到“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 #
在道德发展心理学中北京勤学家教,父母一开始在孩子道德养成中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当孩子做了不恰当的事,父母就一定会严厉批评和教育,这是孩子道德养成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但是,这种好的状态并不长久,孩子很快就会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精神,这时,道德的发展就必须依赖于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和强制的学校教育。此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往往在知识中受益匪浅,可以从知识中学到很多关于良好精神品质的内容。其实这就是古代家训的现代意义所在。例如,如果你身居富裕之家,父母从未教过你要生活节俭,那么通过读《颜氏家训》,你就会明白,“简入奢易,奢入俭难,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奢,俭而不吝,可矣。”如果你父母总是不能做到宽以待人,那么通过读弟子规,你就会明白“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如果你的父母是个喜欢抱怨的人,你就应该明白《弟子规》中“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句话的含义。
当然,《颜氏家训》中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对于古代人的家书,我们需要怎样看待它们、从中传承什么样的家风家教更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
首先,应舍弃古代家书家训中唯心的论述。由于古代受困于对物理知识的匮乏,古代人常常陷于宿命观或预测学中难以自拔。例如,《颜氏家训》中就提到:“尽其在我,听其在天。”认为天命不可测,只有尽量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把事情办好。在古代科技尚未发展,人对自然还处于无知的状态下,相信命由天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早已发现了精神与物质的区别,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道德从来不是建筑在唯心主义的空谈之上的,没有哪个流浪汉会在乎自己睡在大街上是否有失礼仪,更没有哪个人靠着听天由命就可以不劳而获。因此,在阅读古代家书家训时,我们应该警惕唯心主义思想,带着批判的态度去看待它们。
其次,正确看待古代的家风文化。通常有一种观点认为:家风必须是积极健康、颠扑不破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实际上,家风仅代表一种期许、一种渴盼。否则,“良好家风”就是无意义的同义反复。有学者认为,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完全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如同学风班风一样,家风同样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传家宝。所以我们不仅对待古人家风的态度应该是包容的,我们对待身边其他家庭家风的态度也应该是包容的。如果没有一颗包容之心,就无法从他人的家书家训中汲取精华。
最后,要明白道德的发展同样是符合唯物史观的。我们不应把古代的家风家训生搬硬套到现实生活中来,当时的道德教育是符合当时的封建统治的,如今的道德教育也需要符合现代的发展脉络。例如,《弟子规》中强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虽然说这是符合古代的孝道文化的,但是在当代的道德发展中,我们更强调的是“学习型家庭”,即父母与孩子的双向沟通和互相学习,而非一味要求从“父母——孩子”这种单向度顺从的“愚孝”。再如,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代,我们仍遵循小农经济“尚循其旧”的保守消费方式,或者“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出自张履祥《训子语》)的择业观,势必不利于当今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求,将给社会的进步带来阻碍。因此,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古代家训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找到其中的精华和糟粕,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古人的智慧运用于当代的社会发展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