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证族”为何成为行业“公开秘密”?
手持这类职业资格证书,如,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消防工程师……只要把这些证书“押”出去,每年什么都不干,也能固定拿回几千到几万元不等的额外收入。他们就是俗称的“挂证族”,将个人职业资格证书挂靠到其他工作单位名下,获得报酬或其他利益。
在我国,单位若要进行资质升级,须配备相应数量的注册人员;年审时,须出示其资格证书才可通过核验。由此,催生出“挂证”现象。目前,“挂证族”多出现在建造师、药师、造价工程师、消防工程师等职业领域。
如今,这个“馅饼”要没了…… #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多部委于今年底联合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等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挂证”等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的通知》(点击查看详情),对工程建设领域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建筑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挂证”等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
#
其中,明确今年12月至今年1月底为自查自纠阶段,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单位应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对是否存在“挂证”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自查。存在相关问题的人员、单位,应及时办理注销等手续。在自查自纠期间,对整改到位的,可视情况不再追究其相关责任。
“挂证族”为何成为了行业的“公开秘密”?
#
黄潇(化名)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就职于长春某建设集团。上班第一年,他考取了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以下简称“二建”)。所在单位不需要二建证书,于是他将证书挂靠在另一家建筑公司,每年可获得8000元挂证费,至今已持续7年。 #
从事建设工程行业多年,他表示,从没听过身边的“挂证族”受到查处,很多人在大学时期就已经考取证书,走上了挂证赚钱之路。
为什么人证无法合一?黄潇说:“有证的人不会干活,干活的人没有证。”事实上,职业资格考试考察的内容,和实际工作需要并不完全相符。国家规定、企业需求、人才素质之间的不匹配,是“挂证族”依然活跃在市场中的关键原因。
此外,据黄潇介绍,职业资格证书分为“大证”和“小证”,费用根据证书种类和市场行情而有所不同。如给排水工程师证书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一些公司愿意为此支付每年十万元以上的挂证费,而二建则属于“小证”房地产估价师挂证,一年的费用仅在万元左右。
“挂证族”还能“挂”多久?
除了今年底联合发文整治“挂证族”,今年1月1日起,社保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后房地产估价师挂证,个人社保信息数据逐渐实现了全国政务信息网上交换共享,在个人所得税APP上,挂证注册的单位和你实际工作的单位都能显示,若人证分离,将受查处。这对挂证现象起到了一定监督作用。
#
某建筑企业的监理师小张点开手机上的个人所得税App说道:“这个谁也逃不掉,所以大家都不敢了,好多事业单位的朋友都把证书收回来注销了,不能为那点钱给自己惹麻烦。” #
“考消防工程师?我可不考了,以后押证不行了,还考它干吗?又不想转行。而且辛辛苦苦考了证,就算有单位能挂靠,一旦查出来,又是通报又是记入失信记录的,弄不好工作可能都丢了,不值当。”公务员王洁(化名)懊恼地表示, “不过,听说这个消防工程师含金量真挺高的,一年能押七八万块钱,各省的情况还不一样,南方有的省一年能押十多万。”在国家的联合打击下,这几个月,像王洁一样改变想法的人不少。
#
“陆续在收紧,从去年年底开始,对挂证整治的步子明显加快了。”已经有十多年押证史的付尔(化名)说。 #
付尔记得,国家刚开始建造师考试那年,他就考取了一级建造师证,把证押到了海南的一家企业,每年获利2万元,这么多年人只过去过一次。“现在证已经拿回来了,押证真的将成为历史了……”付尔表示。 #
哪些操作属于“挂证”? #
1、证在原单位,后离职,新单位不要证书,证书没有转出,社保已转出; #
2、离开原单位,原单位扣着证不给转出,新单位在交社保; #
3、证书信息及个人资料泄露,被中介卖给某一公司非法使用; #
4、拥有交通、水利和住建的证书,分别在两家单位; #
5、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取证书挂靠项目或资质; #
6、跨省:A省生活,并让A省B单位代缴社保,然后证书注册在C省D单位,D单位也在当地帮忙缴纳社保;
7、同省:A单位挂证、上社保,本人在B单位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