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财会考试 > 注册会计师 > 考试动态 >

结构物振动控制方程多自由度结构抗震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

2022-12-28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第34卷 第1l期 · 308 · 2 0 0 8年 4月 山 西 建 筑 SHA ⅨI V01.34 NO.11 Apr. 2008 文章编号:1009—6825(2008)11—0308 02 结构抗震桥梁结构中的应用 杨 会 兵 摘 要:在分析结构物振动控制方程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结构物抗震方法做 了总结及评述,介绍了结构控制方法在桥梁 设计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抗震方法,以满足结构物稳定性的要求。 关键词:结构振动,抗震,稳定性,荷载 中图分类号:U442.55 文献标识码:A 结构物的稳定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结构物的稳 定性,不仅影响着结构的使用性能,而且影响着结构的安全性和 使用者的安全性。 影响结构物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 :结构物的空间特性,结构 物的结构设计,结构物对外力的耦合作用(即强迫振动)。结构物 在强迫振动下的行为特性,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引起结构物强 迫振动的原因主要有地震力、风荷载和雨荷载等。结构物的稳定 性可以从四个方面得到保证:1)合理的空间结构设计;2)合理的 结构设计;3)合理的抗震、抗风和抗雨设计;4)合理的耗能减震设 备的采用。 #

1 结构物的振动控制方程 多自由度结构物的振动控制方程如下 : [MIX+[C]义+[K]X:[F]。 其中,[M]为结构物的质量矩阵;[C]为结构物的阻尼矩阵; [K]为结构物的刚度矩阵;[F]为外荷载向量 ; ,义,X分别为多 自由度体系的节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向量。 从结构振动控制方程可以看出,结构物受到动荷载作用,则 结构物产生振动。为了保证结构物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 ,则必须 限制其振动的幅度。从振动方程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控制结 构的振动:即分别改善方程中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刚度矩阵和 外荷载。 从质量矩阵项出发,主要是控制结构物内部各部分结构质量 所产生的加速度,使其具有更大的离散性,从而使整体结构物的 振动得到控制。从阻尼矩阵项出发,主要是控制结构物的阻尼特 性,提高结构物的阻尼比,从而利用耗能原理,达到对结构物的振 动控制。从刚度矩阵项出发 ,主要是控制结构物各组成部分刚度 的分布,使其合理化,从而达到对结构物振动的控制。从外荷载 项出发,则是减少作用在结构物上的外荷载。对于常规的外荷 载,由于荷载已精确知道,故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构物的振动;但对 于偶然荷载,例如地震力、风、雨、海浪的冲击力、漂浮物的冲击力 等,其不能精确知道其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信息,故难以准确控 制结构物的振动。

#

2 结构控制方法 结构控制是近年来地震工程领域中研究最多、最受人们关注 的抗震减灾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在结构的特定部位,装设某种装 置(如隔震垫等),或某种机构(如消能支承、消能节点、消能剪力 墙、消能器等),或某种构筑物(如水箱等),或施加外力(外部能量 输入),以改变或调整结构的动力特性或动力作用,使结构在地震 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加速度、速度 、位移等)得到合理的控制,从而 保证结构本身以及附属结构处于正常的使用状况,消除或减轻对 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危害。结构振动控制按是否需要外部能源 和激励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混合控制以及 智能控制。 2.1 被 动控 制 被动控制是指人为隔离或消耗输入结构内的地震能量,在结 构内某部位安装弹簧、阻尼器等装置以改变结构体系的动力特 性,在不需外部能源的情况下减少结构地震反应的一种控制方 法。下面简单介绍几种被动控制体系: 1)基础隔震体系:是在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问设置隔离层,以 减小地震能量向上部的传输,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2)消能 减震体系:是把结构的某些非承重构件设计成消能元件 ,或在结 构的某些部位装设阻尼器,在风荷载或小地震时,这些消能构件 与阻尼器处于弹性状态,结构体系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以满足正 常使用要求;在强风或强震作用下,消能构件或阻尼器先进入非 弹性状态 ,产生较大的阻尼,大量耗散能量,使主体结构的动力反 应减小。 #

3)质量调谐体系:这种体系是在建筑结构的某部位(如 屋顶)设置一种控制装置,该装置由弹簧、阻尼器、质量块组成。 利用质量块的惯性力使主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减小 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结构减震的目的。 2.2 结构主动控制 结构主动控制是指在结构受到地震干扰的振动过程中,利用 外部能源,按照一定的控制规律,通过 自动控制系统瞬间改变结 构的刚度、阻尼或质量,或者施加控制力以衰减结构地震反应的 控制方法。 结构主动控制装置系统包括传感器、控制器和作动器。控制 器通过传感器测量的结构振动状态,按一定的控制律计算所需控 制力 ,再通过作动器施加给结构,因为结构的振动状态是连续变 化的,因此,这一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反馈控制过程,反馈控制的实 质,是改变结构的参数(如刚度、阻尼等),从而使结构的响应受到 合适的控制。 3 结构控制方法在桥梁设计领域的应用 桥梁结构不同于其他的构筑物,由于其所处地的特性和本身 的结构特性,其抗震和抗风尤为重要。一般情况,由于水面 比较 宽阔,风力比较大。特别是海上桥梁,其一般为大跨径桥梁,横向 刚度较小,故抗风尤为重要。而处于冰冻地区的河流,河面浮冰 的存在,对于桥墩存在着重大的危害。

#

目前桥梁工程中发展相对成熟、实际应用广泛的减隔震技术 就属于被动控制技术的一种。尽管大跨度桥梁(斜拉桥)的主动 控制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被提出来,但对它的研究仍是大 大落后于对高耸结构的主动控制。只是因为最近十年来桥梁使用抗震钢筋,破坏性 收稿日期:2007.12.28 作者简介:~ (1973一),男,工程师,铜陵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市政所,安徽 铜陵 维普资讯第34卷 第11期 2 0 0 8年 4月 山 西 建 筑 V01.34 No.11 Apr. 2008 ·309 · 文章编号:1009.6825(2008)11.0309 02 长大隧道施工通风消烟除尘新技术 赵 应 华 摘 要:结合我国隧道工程建设的现状,分析了隧道通风空气动力原理,详细地探讨了目前隧道施工中常采用的通风方 法,介绍了长大隧道施工通风消烟除尘的新技术,即湿式除尘技术,为长大隧道的快速施工提供了有利保障。 关键词:长大隧道,施工,通风,湿式除尘技术 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识码 :A 1 施工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隧道建设项目将会更多,带来隧 道的快速发展,独头掘进的隧道越来越长,而建设的周期将会更 短。 #

隧道通风是长大隧道施工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人们对 环境认识的提高,通风和施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改善洞 内施工环境 ,降低通风费用,提高通风效果,迅速将洞内施工区域 内的有害烟尘排出洞内。 2 隧道通风空气动力原理和施工常用通风方法 2.1 有害气体和粉尘主要来源 掌子面放炮是造成有害气体和粉尘的主要来源 ,其爆炸后产 生的有害物体主要是一氧化碳、氧化氮,微量硫化氢、二氧化硫, 岩尘;喷射混凝土施工主要产生水泥尘、烟尘等。 2.2 隧道通风空气动力原理 一 般隧道距离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大地来说距离很短,可不 考虑大气压变化,只有温度效应和风效。 L T ,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R ,其中,R为常量,温度越高, 地震的频繁发生,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桥梁控制的重要性,其研究 才重新受到重视,在理论和模型试验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 目前,全桥模型主动控制地震动力分析方法的研究还很少, 已有的研究大多也局限于单 自由度的简单模型或仅对桥梁 的某 一 部分(如索、桥面板 、桥墩等)单独进行控制研究。研究主要集 中在主动调谐质量阻尼器(AT-MD)和主动联杆控制( Ten )。 #

4 展望 结构振动控制进入当前这一时期,各种控制手段均向智能化 发展。自适应结构、智能粘弹性阻尼器、主动控制伺服设备的智 能化,将是以后的发展重点。因而控制将进入到主动控制与被动 控制并行繁荣的新阶段。人们抵抗偶然外荷载 的能力将大大增 加,大跨度桥梁、高体型建筑物将会以出乎人们预料的速度发展, 土木技术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体积越大,密度越小。隧道内空气运动与洞内温度及环境温度变 化及空气流速有关。所以夏季洞内温度较低,洞外温度较高,洞内 空气不好排;冬季洞内温度较高,洞外温度较低,洞内空气好排。 2.3 常用通风方法 1)压人式通风。利用洞外的大功率风机,将洞外的新鲜空气 经通风管道送人掌子面,使洞内空气压力增高,自动向洞外流动, 从而降低有害气体和粉尘浓度,并逐步将有害烟尘带出洞外,达 到改善工作环境的目的。优点:掘进工作面较干净,便于设备安 装,不需移动主机,只需加长管道。缺点:除掘进面以外的其他工 作面污染严重,如果是上坡洞或夏季,由于靠空气压力排出,使在 掘进 1 000 ITI以上将在洞口300 m左右往洞内将形成一条烟带, 能见度低,效率很低。 2)吸出式通风。 #

利用洞内大功率风机,通过风管将掌子面附 近的污浊空气吸出洞外桥梁使用抗震钢筋,使洞内空气压力降低,洞外新鲜空气 自 动补充,达到改善工作环境的目的。优点:能将有害烟尘直接排 出洞外,效果优于压人式通风。缺点 :常需随隧道掘进移动风机 位置,接长风管,通风断断续续,为防止爆破飞石,一般风机安装在 [1]钱培风 结构抗震分析[M] 北京:地震出版社,1983 [2]张 海,阎 石,焦 莉 桥 梁结构振动控制发展综述[J] 沈 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1):15 18. [3]刘保东,朱 唏 桥梁抗震主动控制的稳定性研究[J] 中国安 全科学学报,2002,12(3):67—70. [4]黄晓敏 用粘性阻尼器解决悬索桥的抗震问题 [J].国外桥梁, 2000(1):76—78. [5]史志利,周立志 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和振动控制的研究与应 用现状[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2(4):7—12. [6]周建春 ,刘光栋.大跨度公路桥 梁抗震分析研究[J] 桥梁建 设,1998(1):5-9. [7]张 骏,阎贵平.减隔震支座对梁式桥抗震性能的影响[J].中 国公路学报,2002,15(1):38—43. [8]秦永刚.浅议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方法[J].山西建筑,2006,32 (23):87—88. of the quake-proof in the YANG Hui-bing :On the base of the to the ,it and the quake-proof , the of the in the field,and the quake-proof meth— ods in the .which will need the of . Key words: ,quake-proof,,load 收稿日期:2007—12.17 作者简介:赵应华(1972.),男,工程师,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一工程公司,北京 维普资讯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