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百遍自见自见,题海战术也如此吗?(附答案)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题海战术也如此吗?我的经验是:不经审视的做题没法对,太过审视的做题又没法做,这话尤其适用于以考察实际应用场景决策为主的PMP考试,虽然考试形式是很应试的选择题(单选+多选),但考核的内容又相当灵活贴近实际工作问题,单靠死记硬背无法应对,因为你首先得读懂题目(了解题目在描述的是个什么实际问题,需要你解决什么问题)。这些年由于工作原因,做过的看过的研究过的PMP题目可以组成一个庞大的题库了,从做题和研究题目的角度,想浅谈一些感受和体会。 #
疫情形势乐观的话,还有不到20天pmp考试真题,即将启动又一次PMP考试了,相信大家经历过无数次考试,甚至是PMP模考,但相信我,没有哪一场考试的感觉会比PMP更加让你印象深刻,那简直是一个惊心动魄!以我一个参加过多次新旧版考试的人来说,真实的考试感受一句话概括:人生有限,能做的项目有限,但PMP考试让可以有限变无限!项目问题只有你没遇到的,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以下这段是我参加新版考试出来考场后有感而发的,当时就记在了备忘录上:
#
短短四个小时考试,瞬间变身为能搞定各行各业各种疑难杂症的超人,阅尽项目百态,打遍妖魔鬼怪。跨国界的文化时差差异,政府法规监管因素,不专业的发起人,不省心的团队成员,不配合的相关方,不职业的供应商,还有天灾人祸,关键你还得懂不同行业行话,上到航天航空下到核潜艇,,,这些都能搞定,你的人生还怕个啥! #
乍一看,这些问题是不是在我们的工作中似曾相识,跟你知道不知道干系人登记册没关系,但大的解决问题方向我们是了解的,只要答题方向对了,四选一的蒙对概率也是很大的。所以,接下来我们不讲任何理论名词、工具概念,而是从我多次亲历考试,对试题特点和考试趋势的分析总结,归纳了三类做题人,看看你是哪一类。
#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声音”争议题“,也就是同一道题大家有不同答案,谁也说服不了谁,首先我认为我们需要共识一个基本的大前提:任何考试里可能都会存在争议题,尤其是注重实际应用的PMP考试,场景不同,经验不同,解决方法不同,你很难说谁对谁错,只能取最佳。所谓争议题并不是题目错了,而是因为出题人有一套出题逻辑,而不同的做题人因为自身经验和理解程度有另一套逻辑,导致大家不同视角下做的选择不同。 #
那怎么面对争议题呢?考试不能因为这些绊倒,这就是对老师和培训机构提出的考验了,他们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分析好专业的出题逻辑,结合教学备考经验和专业给出一套最合理最高效的应对逻辑,并且把这套逻辑拆解为可落地的知识点讲解方式、学习思路、规范的题目解析、审题技巧和做题方法,让大家在学习做题中减少困惑,提升正确率。通过专业研究化争议为确定准确的解答。
#
按照一直以来研究考题,多年PMP备考经验分析下常见的三种做题人: 1、学术型 题不一定做的多,但知识掌握非常清晰透彻。你随便提一个概念,一个流程,他能信手拈来脱口而出,而且还能把来龙去脉跟你有理有据说的很清楚,让你无法反驳,除非你能找到一个更加权威经典的理论,一般你也找不到,学术型的人早就追根问底了,还能给你留机会?遇到这类学霸同学,我劝你虚心点把他当老师请教,他能教给你的比你自己看书几遍都有用。 2、题感型 也可以叫感觉派,感觉派的因为做过大量题目,对题目有分析总结,可以说经过题目套路的驯化,题感很强,能快速看到关键词和题眼,基本看着这个题目他一眼看穿这个出题人的套路,而题干的这种严谨性反而不是特别的重要。所以你问他怎么每次都能答对,他说凭感觉绝无技巧,相信我,是真的,有一类人真的是很擅长抓关键点和规律。 3、细节型 特别重视细节俗称抠字眼,扣某句话或者某个题目他描述的某个细节场景(多半是他熟悉的感兴趣的),但往往他们可能抓住的不是关键词。所以也容易走偏做不对题目。 其实这三种不同的人他们选的答案往往是截然不同而互相无法理解的,因为彼此的工作经验、学习基础等不同造成了审题做题视角的不同: 第一类学术型就会认为这个知识点它是可以扩展为另外一个理解方式的(简称不教条),而这种扩展的理解方式从技术角度上来讲是没有问题,但从出题人的角度上来讲,他不一定没问题,因为出题人的出题逻辑就不是从学术型出发的pmp考试真题,他想要的答案,并不是学术严谨的标准答案,而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最佳决策,所以这是第一类。 #
就好比经典问题:你妈和爱人同时落水先救谁?学术型会从伦理道德各个方面出发来分析权衡,而出题人想要的是当下紧急情况下你的最佳解决方案:谁最近就救谁呀~~~ 第二类题感型明显看到这个出题人想要考察的点,看穿了出题人出题逻辑,其实你可以理解为他就是对PMBOK知识点理解很一般的人(基本就是我),就比如说有一些题都在考风险管理计划,把我们具体的风险条目登记到风险管理计划里边,其实这个从技术或者说从知识点的角度上来讲明显就是有歧义的,但是选项的ABCD只有它是风险相关的,所以只能选它,所以要想做对题,只能去揣摩出题人,他到底想考什么,不要太过纠结知识点的准确性。 第三类特别关注细节,包括出题人可能不小心写的某句话写到了某个点甚至题目标点符号错误,那有的人他就关注这个点说,你这个点说我们这个在批准前是可以没有变更的,然后就不敢选变更,然后就会导致他违背了出题人本来想表达的意思,因为PMP考题原版是英文,中文是后来翻译的,不能说翻译有问题,只能说在英译中的过程中,确实无法实现文学水准的表达,在语言描述上写了这些不是很重要的细节,面对大量信息,就会让很多人对这些细节耿耿于怀,无法解释导致认为有争议。 #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始终认为咱们PMP考题不严谨争议很正常(不是为PMI找借口),因为出题团队的背景和经验不同,所以我们要站在他的出题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也就是说第二种方式,第二种解答的方式应该理论上是比较好的,就是你要站在他的角度上去理解他出这道题的意图。他就是考风险OK,那既然他说了,假设是在考风险,那考了风险你就不用去追究到底是风险管理计划还是风险登记册,你只要选有风险的答案,一般情况下都不会错。
其实这三种类型,都有可取之处,今天并不是要批判任何一种,三类人代表三种能力,是成功应对PMP考试都需要必备的能力。所谓的题感好,其实也来自于对基本知识点概念的把握,试想你连范围控制,项目章程是什么都不知道,你又怎么能读懂题目在问什么呢,所以学术型能力是我们的基本功;有了基本功只能保证你做对一部分题目,要想攻克疑难题,你还需要规律和技巧,你不大量做题,还真没法总结出个123,所谓的题感其实也是别人花了大量功夫练习总结出来的;当然PMP考试的题目也是各种坑,题目越来越长,信息量越来越大,不仔细审题,确实容易做错,比如题目问的是以下哪项是不对的,你看成了对的,那就错的不应该了。 所以总结起来说,用学术型的精神去研究书本知识,大量做题总结规律形成本能题感,用细心去审题不掉坑,这就是PMP做题得分公式。送给即将上考场的你~ #
最后还是用开头那句话来收尾:未经审视的文章不值得看(本文),太过审视的文章没法看(各位看官嘴下留人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