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的省立安大三处三处遗迹遗迹(图)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前两年有一次翻报纸,看到了这么一篇文章:《新发现的省立安大三处遗迹》。这篇文章介绍了三处新发现省立安徽大学校址遗迹。本人一向对探寻老城区的街头巷尾饶有兴致。前些时日还没现在这么忙,去安庆游玩时便根据这篇报道和其他历史材料考古了省立安徽大学(1928-1939)和国立安徽大学(1946-1954)的遗址。 #
省立安徽大学创建于1928年。当时安徽省会在安庆,故创办于安庆。1921年9月,安徽省内外一些皖籍学者向当时的安徽省长许世英建议创办安徽大学,以满足安徽省中学生升学之需,推进安徽省的文化教育事业。然而几经波折,筹办工作始终停滞不前。直到北伐功成,南方气象一新,诸省皆大兴办学之风。1928年8月,省立安徽大学文法学院成立,省立安徽大学开始招生。 #
当年11月,安徽省爆发学潮,蒋介石到安庆巡视,召见省立安徽大学首任校长刘文典训责,要他交出在学潮中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并严惩罢课学生。见面时,刘文典称蒋介石为“先生”而非“主席”,使蒋介石颇为不满。说到激烈处,两人互相拍桌大骂,蒋介石骂刘文典为“学阀”,刘文典反唇相讥蒋介石是“新军阀”。蒋介石当即令陈立夫将刘文典关押,还扬言要解散安大。此事在教育界引起很大震动,安庆大中学生举行示威,各地进步人士纷纷来电来函声援。后经蔡元培等力保,陈立夫从中斡旋,蒋介石才将刘文典释放,但又迫令刘文典“就地免职,即日离皖”。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随即聘刘文典北上出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近年来伴随着“民国热”,一些作家把此事挖掘出来大加渲染,把两人的言语冲突演绎成了两个武士的对决,又说蒋介石只下令关了刘文典七天。从章玉政、何仁勇、谌旭彬的考证及刘文典之子刘平章的叙述来看,两人冲突中并无传言所说的蒋介石打刘文典耳光,刘文典飞踹蒋介石情节。刘文典仅被关押七天就释放也是因为有蔡元培等人求情。抗战胜利后,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的秘书朱丽东找到刘文典,希望他为蒋介石六十生辰写贺表。这一次,刘文典不再向当权者发难,大笔一挥,贺表即成。或许刘文典师从章太炎,学来了他痛骂袁世凯名噪一时的招数。令人惋惜的是,敢于顶撞蒋介石、被后世称为“狷介狂人”的刘文典却没能熬过反右运动,在1958年被批斗致死。
(刘文典1947年摄于云南大学) #
安大诞生伊始,租用了百花亭圣公会圣保罗中学和培媛女校的校舍,直到1935年8月城外菱湖新校舍建成方才退租。这一时期是省立安徽大学的黄金时期,刘文典、程天放、王星拱、杨亮功、何鲁、程演生先后主政校政,郁达夫、朱湘、苏雪林、汪静之、饶孟侃、陆侃如、冯沅君、张慰慈等名流在此执教,一时间人文荟萃济济一堂,以学风严谨、淘汰率高而著称,是省立安徽大学的黄金时期。
#
中日战争期间,安庆沦陷,校长李顺卿擅离职守,致使省立安徽大学西迁途中溃散,积累的十八万册图书及仪器等全部丢失,学校被迫停办。抗战胜利后,1946年,省立安徽大学的元老朱光潜、杨亮功、程演生、陶因等人在原省立安大的旧校址上复建安徽大学,援河南大学例,改为国立大学。1949年4月,安庆解放。同年10月,华东局文教部和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以国立安徽大学和芜湖的省立安徽学院为基础,合并改组,成立一所新的“安徽大学”。12月,国立安徽大学迁往芜湖办学。各个自称继承了国立安徽大学体统的高校都宣称国立安徽大学时有“于京沪(南京上海)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你就听他们吹吧…… #
(民国时期的国立安徽大学校徽) #
1950年到1953年,国立安徽大学部分系科先后调往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1954年2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国立安徽大学农学院和师范学院分别独立建院,国立安徽大学建制取消。至此,1928年成立的安徽大学彻底解体。
今日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庆师范大学不见在学术上下功夫,却在校史上争得面红耳赤,都要认刘文典做自己的祖宗。安徽大学鸠占鹊巢,因为校名系老毛钦赐,就把省立安大、国立安大的历史嫁接到自己的校史上。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只是1954年分拆出来的一个学院,也要把民国时期的安大整个历史扣在自己头上。何况安师大的母体是1940年创办的的省立安徽学院。安庆师范大学更是生拉硬扯,仅仅因为占据了敬敷书院和国立安徽大学的校址,就自诩有传承关系,把校史追溯到1897年。这招借尸还魂,不知道是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还是湖南大学那里学来的? #
前面介绍了历史,下面说下我是怎么在安庆的大街小巷里乱窜的。 #
安徽大学红楼是省立安徽大学和国立安徽大学的主教学楼,现在坐落于安庆师范大学校园内,为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所使用。和安徽大学红楼在一起的是敬敷书院,原名培原书院安庆师范学院校园网,为清代安徽“省学”。1901年敬敷书院与求是学堂合并改称安徽大学堂,开安徽省高等教育之先河。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在敬敷书院旧址上创办。敬敷书院和安徽大学红楼是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现存的惟一标志性建筑。
#
安徽大学红楼和敬敷书院都很好找,从安庆师范大学菱湖校区南门进门不久就能看到。红楼落成于1935年,由于通体采用机制红砖红瓦造就,人称“红楼”。真的很红啊!楼上左右两侧“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字样依稀可见。 #
(上图转自“国保”安徽大学红楼及敬敷书院旧址[46P]_安庆老先生_新浪博客) #
1938年6月到1945年8月日寇占领安庆期间,省立安徽大学校园被日军占作华中派遣军野战仓库,校园内的建筑多遭损毁。安徽大学红楼被日军用作办公室、仓库和服装加工车间。1949年、1954年夏,长江洪水泛滥,安庆堤防两次溃破,洪水淹至红楼二楼。尽管如此,红楼屹立依旧。然而红楼能抵档住日寇的蹂躏和洪水的侵蚀,却阻止不了某些官员的腐败。安徽大学红楼历史建筑群还是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本包括三幢建筑物,除了照片上的大红楼,另有小红楼和青砖楼各一幢。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却拆毁了同时期建造、供郁达夫、周建人、苏雪林、杨森等著名学者办公和居住的的小红楼。而拆除的原因竟然是为了省下维护文物的费用,省出来的钱可以修大红楼来遮掩腐败。 #
“敬敷”,出自《尚书》,意思是恭敬地布施教化。1897年敬敷书院挪于此址。那个时候这地方还叫做“百子桥”。 #
1935年以前省立安徽大学的校址就不那么好找了。据《新发现的省立安大三处遗迹》一文,省立安徽大学的校门和图书馆尚在,大礼堂则不复存焉。省立安徽大学成立时,租用了美国圣公会圣保罗中学和培媛女校的校舍。圣保罗中学和安庆二中有继承关系。根据近年的考据,省立安徽大学大门依旧位于安庆二中内。不过我也就只知道了这么多了…… #
(省立安徽大学大门)
到了安庆二中以后,一看这校园这么新,绕了一圈,啥都没找到,很懵逼。无奈,跑到门卫室去打听,门卫大叔表示也不知道有个省立安大校门在这。门卫大叔盯着下图省立安大校门的照片看了半晌,告诉我去学校后面,有这么个样式的门。我转了一圈,省立安大的校门没找到,倒发现了大门紧闭的徐锡麟起义纪念馆。 #
(徐锡麟起义纪念馆大门,上有石匾楷书“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
#
1906年,安徽巡警学堂创办,校址即在此。不料巡警学堂开办周年之际,因该校会办徐锡麟在毕业典礼上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学员有的被捕,有的被遣散,学堂遂告停办。1908年,安徽提学使沈曾植又在此创办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1911年工业学堂停办。1913年,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此建立。1927年因北伐战争而停办。北伐胜利后,女师改为安徽省立第一女子中学。1933年又改为省立安庆女子中学校。
(徐锡麟起义纪念馆内的徐锡麟广场)
#
安庆二中内本有一幢拐尺形的中式二层教学大楼,是培媛女校的教室和宿舍,属于“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仁医院旧址”的八处建筑之一,又叫做“同仁医院培媛楼”,系圣公会1903-1906年首批西洋建筑,亦曾见证了1907年徐锡麟起义。2011年,安庆二中为了扩建徐锡麟广场,悍然将该楼拆除,遭网友抨击后还狡辩称“(该建筑)构造上也体现不出多高的艺术,保存价值不大”。如此,徐锡麟广场不如不建!
#
当天天色已晚,我没时间继续再去找省立安大的校门。回来以后,再行跟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汪军请教,才知道省立安大的校门其实是现在安庆二中一个不起眼的后门。1935年省立安大从圣保罗中学退租后,安大校门又还原成了圣保罗中学校门。抗日战争期间,圣保罗中学校园成了日军的军营。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在原校址复校。解放后,于1951年秋改名为私立安庆民力中学。1953年2月,又改名为安庆第三初级中学。1956年,圣保罗中学与上述女中合并成为安庆二中。徐锡麟起义处和省立安大最早的校址遂均归安庆二中。 #
(现在的安庆二中后门,解放后一直保持原先的样式。图片转自最美的校园---安庆二中_安庆老先生_新浪博客) #
(2013年暑假改造中的安庆二中后门) #
(安庆二中校长楼,曾是省立安徽大学的校长楼)
#
省立安徽大学的图书馆则不属于现在的安庆二中范围内了。《戴世璜自传》中写明,省立安大图书馆是原培媛女校的礼拜堂。1935年省立安大退租后,恢复为基督教礼拜堂。培媛礼拜堂原名中华圣公会成仁堂,始建于1925年。1938年12月,日军侵占安庆时,为了让同仁医院的留守人员和难民教友能够正常庆祝圣诞节,教会将成仁堂重新修缮,并于12月24日开放。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了纪念这一不寻常的圣诞节,成仁堂改名为“圣诞堂”。文革期间,圣诞堂严重受损。1981年经过整修,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现仍被安庆市基督教会使用。
#
(省立安徽大学图书馆) #
(曾经的图书馆,现在的教堂。图片转自安庆的教堂_男式老榆头_新浪博客)
#
我去圣诞堂时,里面有几位老人在谈话。从她们所说来看,她们家庭情况都不好,多灾多难,家里人不顺了就去教堂做礼拜。其实她们并不懂什么基督教教义,甚至把中国本土的泛神信仰掺进了基督教里。在国立安徽大学的红楼底下,也有一位老太太拉住我传XX功,临走了还不望喊句“真善忍好!XX大法好!”在其他的教堂和清真寺里,所看到的参与者绝大多数也都是上了年龄的人,而且教堂里女性居多。他们看我看我一个年轻人进来都很新鲜。
#
基督教、XX功和中国本土的泛神信仰在我看来没有任何本质区别。种族主义者们以反宗教的名义攻击穆斯林,然而却常常忽视基督教和其他保守的唯心主义信仰在中国大陆攻城略地。宗教势力在发达国家发展不下去了,就转向落后地区苟延残喘了。据估计,中国大陆基督教徒数量日增1万。由于许多信徒自发组织地下家庭教会,信徒总数无法统计。本土的多神论、泛神论信仰相比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些一神论宗教更为落后安庆师范学院校园网,被吊起来打。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此外,“宗教的苦难是对现实中苦难的表现,同时也是对现实中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的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当中的有情。”我们看到兼有穷人、老人、女性多个弱势群体的身份的人们大量积极投身于宗教,正是这种表现。另一方面,一个拥有一整套唯心主义思维、精神空虚的人,说不准什么时候很容易就倒向宗教了。中国大陆为数众多的中医信徒、泛神论者、拜孔庙的家长、敬神佛的香客,都是基督教徒、伊斯兰信众乃至邪教徒的后备军。
#
(圣诞堂的另一幢老建筑——圣公会培媛女校办公楼,曾用作省立安徽大学女生宿舍) #
从安庆二中到圣诞堂,这一带其实都属于中华圣公会皖赣教区建筑群、百花亭历史文化街区。解放前美国圣公会在安庆建造了三座教堂,其中成仁堂(圣诞堂)、天恩堂都位于百花亭。除此之外,百花亭还有一座法国传教士兴建的天主堂,在文革期间遭受破坏,1981年经过整修,恢复了宗教活动。
(天恩堂门楼,门楣石匾上“中华圣公会天恩堂”字样清晰可辨) #
天恩堂始建于1917年,抗战中遭日军拆毁,现仅保留原天恩堂东大门及门内两幢神甫楼,而且年久失修,亟需保护。门上左侧写的是“伟大的中国XXX万岁”,右侧书“XX的领袖……”字样不甚清晰,读者有兴趣可一辨。天恩堂原属安庆六中,2007年安庆六中和安庆二中合并,于是此地也归安庆二中打理了。
(百花亭以徐锡麟邀四方志士计议革命之处而闻名。原为亭名,后派生为地名。原亭拆毁后,1947年重建。2009年因开发住宅小区,亭子又遭拆毁。今年再次移址重建。)
百花亭是安徽近代教育发源地,这里先后兴办了安徽巡警学堂、安徽官立中等工业学堂、圣公会圣保罗中学、培媛女校、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省立安徽大学等等……徐锡麟刺杀恩铭、刘文典与蒋介石的冲突等历史事件也都在此发生。陈独秀1879年出生于百花亭旧居,在此居住约三十年,亦是一员百花亭土著。百花亭的地标性人物,除徐锡麟、陈独秀、刘文典外,女性亦有苏雪林、孙多慈、崔伯萍等。在百花亭云集的名流中甚至还有不少番邦来客,诸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汉学家J.K.施赖奥克、同仁医院院长戴世璜、圣公会传教士李遹声等。再加上桐城派遗老姚永朴、李范之、陈慎登、潘季野、韩伯韦在此任教……众多学者和教授,土著和外宾,反动派和革命党……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保守与进步,在小小的百花亭街道上层叠又展开,展开又层叠。一时间令人眼花缭乱,似是颇为魔幻。
参考文献 #
[1] 李雪, 张刚. 亦因困厄显精神——安徽大学[J]. 科学中国人, 2008(3):29-33. #
[2] 帅彦. 乱世浮生:1937-1945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实录[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
[3] 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汪军的微博……汪军东西均的微博_微博
#
[4] 2002-2012年安庆文物古迹消失名录 - 合肥专区 - 合肥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