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财会考试 > 会计从业资格 > 考试动态 >

鱼儿看不到水,我们虽身在其中,却未必感受至深

2024-02-11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标题图片:郑和下西洋 #

在中国,水渗透到从日常生活到哲学思想、从战争到艺术的方方面面。 然而,俗话说“鱼不见水”。 虽然我们身在其中,但感受可能并不深。 本书从地理、神话、哲学、政治、经济、管理、战争、艺术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者以地理因素“水”为核心故事内容跨越古今,很容易上手。 它系统、深入地梳理了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试图为梳理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寻找新的语境。 #

本文节选自《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 #

郑和下西洋:中国如何探索海洋世界 #

文字| 菲利普·鲍尔

#

来源 | 摘自《水:中华文化的地理密码》 #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孤立主义国家。 当欧洲人踏上发现和征服的航程时,中国却只顾自己,把内政搞得一团糟。

#

但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

在其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不仅与所有亚洲邻国积极互动,还与远至非洲和密克罗尼西亚等国家进行积极互动,有时其规模甚至超过了欧洲的努力。 #

1498年,当瓦斯科·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时,当地人对他的三艘西班牙三桅帆船并不感兴趣。

#

原因不难发现:与当地人记忆中航行到同一海岸的中国船只相比,瓦斯科·达·伽马的“圣盖博”号只是一艘可怜的船。

#

明初的十桅“宝船”犹如漂浮的城堡,堪称历史上最大的海上交通工具。

#

每艘船可容纳1000名船员,加上在甲板上照料菜园的船员家属,重量可达1500吨,而“圣盖博”号仅重300吨。 #

宝船的辉煌令人叹为观止。 其宽阔的船体如海豚般光滑优雅。 其上雕有彩绘龙头,龙头上安有丝锦锦。

#

看到这些船只的人都不会怀疑建造它们的王国的力量。

#

“宝船”这个名字很贴切。

#

一位学者写道:“船上装满了珍珠、玉石、沉香、龙涎香,珍奇动物——独角兽、狮子、翠鸟、孔雀,还有樟脑等稀有物品。 、口香糖和玫瑰香精,以及一些装饰品,例如珊瑚和各种宝石。” #

01

#

中国人想象中的海

#

事实上,中国人对海洋的看法一直与欧洲人不同。 #

原因并不难理解。 欧洲高度分散且崎岖不平的海岸线,以及南部的内海和地中海,使得海上航行既可行又令人向往:无需太多风险或努力即可到达其他陆地。 #

即使在11世纪左右磁罗盘发明之后,只要有可能,水手们仍然更喜欢在陆地可见范围内航行,不仅是出于安全原因,还因为它允许人们使用地标进行导航。

#

在欧洲你可以沿着海岸走很长时间; 即使看不到陆地,地中海海岸也永远不会太远。 #

相比之下,对于中国来说,看似平静的东海岸通向人迹罕至的太平洋,那里除了危险的洋流和台风之外什么也没有。

#

当然,还有北方和南方的邻国——今天的名字分别是朝鲜、日本、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中国与这些国家有过许多交往,无论是和平的还是武力的。 #

然而,进行大规模的海上航行需要极大的想象力,这对欧洲人来说要容易得多。 正如历史学家约翰·柯蒂斯·佩里(John Perry)所说:“在塑造中华文明模板的多个世纪中,海洋的经历并不是主要部分。”

#

与此同时,中国也可能缺乏强大的海洋传统,原因很简单,与陆地面积相比,中国的海岸线比欧洲短得多。

#

见过海的中国人并不多。 对他们来说,“水”指的是大河中甜美、滋养、可通航的水,而不是深不可测的广阔水域。 #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对海洋没有兴趣。 #

沉浸在水意象中的文化不可能忽视一个完全由水组成的世界。 对于哲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来说,海洋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谜团。 庄子曾说过:“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百川归还,不知何时止,而不会满;不知何时止,且不会空,春秋不变,不知水旱,如此渡河。” 流量无法测量。” #

02 #

中国造船技术

#

中国人是造船专家。

#

自古以来,河流在这个国家的重要性和重要性保证了各种尺寸船舶的建造。 #

中国船舶最显着的特点之一是使用横向舱壁:沿着船舶宽度设置垂直隔板来分隔舱室。 在大型船舶上,密封舱将船体分开。 如果发生事故,某个舱室被淹,船舶仍可依靠其他舱室漂浮。 #

欧洲人直到18世纪才从中国进口并开始使用这种设计。 #

一位海事专家在1906年这样评价中国船只:“中国船只不仅能在宽阔的内河航道上运输商船和货物,而且还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运输。我怀疑任何其他船只都可以做得更好。” 很好地实现这个目标。

#

此外,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帆具在平整度和轻便性方面是无与伦比的。 ”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造船厂巧妙地修改了该船的基本设计。 一些河船的船体被分成两半,并用铰链连接在一起。

#

这可能是对河流不可预测的淤积的回应:两半分开时,浅滩中的航行可能是可能的,但两半在一起时则完全不可能。 同时,此类舰艇也被用来在水战中发挥毁灭性的作用。

#

各国最早的航海家靠星星、风和洋流导航。 #

已证实,早在11世纪末,中国就开始使用指南针——很可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磁针,比西方早了100年。 #

中国在航海地图制作方面也远远领先于西方:现在被称为墨卡托投影的地图制作方法在中国使用了五个世纪,直到佛兰德斯制图师开发出这种1569年格式的圆柱形地图。

#

当时没有精确的测量纬度的方法,但可以通过测量北极星或南十字星??距地平线的高度来估计纬度。 中国航海家使用一种称为“星板”的仪器完成了这一测量。 。 当经常在某条航线上航行时,船员可以利用星象盘来观察航行过程中天空的变化。

#

03

#

宋代以前的海洋探险 #

最晚从秦朝开始,中国人就进行了大量的海上旅行。

#

据司马迁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前往三座传说中的岛屿寻找仙人。 徐福向东出发,几年后回来,说有龙神或海神许诺他带一些童男童女和各行各业的工人,就能得到长生不老药。 你可能认为龙提出这样的要求很奇怪;事实上,龙提出的要求很奇怪。 但对于一个想要开拓并统治殖民地的人来说,这可能并不奇怪。 总之,徐福带着三千合格人马离开了。 然后他又回来了,为了让弓箭手对付三座神秘岛屿周围的鲨鱼。 秦始皇再次答应了。 于是徐福又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

#

不管司马迁记载的是传说还是史实,总之,早在公元前2世纪或公元前1世纪,远洋船舶就已经开始建造。 在一件汉代碗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器皿之一。 汉代水手在东南亚进行贸易:在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婆罗洲发现了公元前 45 年左右的中国陶器。

#

到了唐代,航海探险已成为普遍现象。 当时,中国船只从东南亚各地带回各种异国货物作为贡品:印度孔雀、苍鹭、鸵鸟、斑马、长颈鹿以及来自非洲的黑奴。 作为一个港口,广州在 19 世纪变得像上海一样国际化和多语言:这里有来自波斯和阿拉伯的商人,也有来自印度和马来的工匠。

#

公元8世纪,唐代宗和唐德宗都下令建造可以容纳数百名水手的船只。 这些船实际上可以成为船员的家:他们在船上生活、结婚和死亡,居住在被小巷和花园隔开的住宅中。 这些船只可以携带船员一年的口粮; 猪是在船上养的。 这些船只跨越了很远的距离:在唐代,中国人从非洲进口各种商品,包括象牙、犀牛角、珍珠和香; 作为回报,他们送来铁、麝香、瓷器、胡椒、香料,或许还有丝绸。 #

宋朝时期,商人远赴印度,皇帝也打造了一支强大的舰队。 陆游在汉口长江海军演习中看到了这一点:“七百艘大船,长二十或三十英尺,塔楼桨在上,旗帜灵动,金鼓和柑橘,破开巨浪,动作快如飞翔,有数以万计的观众,这确实是世界上一场壮观的盛事。”

#

1178年,学者周去非曾这样描述这些船只:“南浮南海,船如巨室,帆如垂云”。 #

04

#

郑和下西洋:

#

中国海洋探索壮举

#

郑和很可能不是汉人,而是回族人,回族是云南众多少数民族之一。 1381年至1382年,明朝军队平定云南,一个名叫马赫的男孩被带回南京当俘虏。 马赫被选为宫中太监。 后来他被送到北京皇宫,改名郑和,成为朱棣太子的贴身侍从。 年轻的朱棣正在协助镇守明朝的北方边疆。 在随后的边境战争中,郑和证明了自己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统帅。

#

在朱棣与侄子建文帝的斗争中,郑和担任了将军。 尽管没有海军经验,但由于能力超群,朱棣即位后,任命郑和为新舰队司令。 郑和的外貌与人们对太监的形象不同:相传他身高七尺(两米多),背强腰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声音洪亮如钟。 他比永乐皇帝长寿,指挥了明朝所有伟大的海上航行。 #

清代著作《历代通鉴集》作者于1767年写道:“(郑和)费金币甚多,率兵三万七千余人,大船六十艘,造二艘,从苏州刘家港送来。”他漂洋过海,到达福建占城,又渡过西海,颁布了皇帝的圣旨,宣扬了他的德行。” #

在鼎盛时期,舰队由3800艘船只组成,其中包括约400艘军舰和250至300艘宝船,载有约27000人,其中大部分是士兵。 每艘大型宝船都有一支由补给舰、战斗舰和巡逻艇组成的小型支援舰队。 这支庞大舰队的规模相当于特拉法加海战中英国、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的规模。 李约瑟说:“在其全盛时期,明朝的海军可能比任何历史时期的任何其他亚洲国家都强大,也远比任何当代欧洲国家强大,甚至比所有这些国家的总和还要强大。”

#

目前还不清楚这些战舰中最大的到底有多大,但古代文献中给出的尺寸曾经被认为是夸大的,现在却被认真对待——根据这些说法,这艘“宝船”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 最大的木质海船。 据估计,它们长约135米,宽约55米,比当时的欧洲船只大得多。 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龙江造船厂遗址出土了一艘明代宝船的舵杆。 从它的大小来看,之前对宝船大小的估计是可信的。 因此,建造和维护宝船的成本是相当可观的。 据历史学家爱德华·德莱叶估计,永乐皇帝建造宝船应花费约500万至1500万石,每年可能征收的粮食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为3000万石。 #

1405年,郑和率领约62艘宝船首次下西洋。 船队从位于长江口的港口刘家港(今六合)出发,在福建沿海城市长乐短暂停留。 然后前往占婆(今越南),经过苏门答腊岛北部的马六甲海峡,越过印度洋,到达锡兰。 和印度卡利卡特(今喀拉拉邦科泽科德)。 在卡利卡特,郑和购买了小豆蔻、肉桂等香料,然后启程回国。 #

永乐皇帝显然对收到的贡品很满意,1407年船队回国后又再次出动。郑和总共七次下西洋。 1422年之前,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 第一次出海归途中,他在苏门答腊岛附近击败了猖獗的广东海盗头子陈祖义,将其抓获带回南京处决。 一些国家热烈欢迎郑和,并向他赠送了丰富的贡品和货物。 在其他地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当地人也表现出了敌意。 在第三次下西洋(1409-1411)期间,郑和击败了强大的维罗·亚勒库纳(Verro ),他是强大的亚勒库纳商人家族的成员,自称是当时锡兰的统治者。 经过。 阿里尔·库奈尔似乎一直从事海盗活动,使得通往印度的海路变得危险。 他拒绝向明朝皇帝进贡,也不接受皇帝送来的纪念佛陀的石碑。 相反,他率军攻击郑和船队。 经过陆上浴血奋战,郑和获胜,用铁链将亚烈·库乃尔绑回南京。 后来,耶鲁·库奈尔死里逃生并被释放。 #

05

#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

像郑和下西洋这样的航海,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史无前例的,并且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都是无与伦比的。 但对于其目的是什么,目前仍存在不同意见。 与欧洲人不同,中国人在创建令人钦佩的海军时,似乎并不是出于征服其他国家的愿望、传教工作的热情,甚至是对贸易的迫切需要。 #

正是基于此,李约瑟对中国的海上探险做出了善意的猜测。 他说,从唐朝到明朝的海上航行,主要是出于对广阔世界的好奇心:为了探索而探索的欲望。 它们构成了“对已知世界的优雅而系统的调查”。 “在阿拉伯,”李约瑟写道,“他们用先知穆罕默德的语言说话,并回忆起云南的清真寺; 在印度,他们向印度教寺庙供奉祭品; 在锡兰,他们崇拜佛陀的踪迹。” 他们的探险“平静而和平,没有敌意的干扰;慷慨(在一定程度上)不威胁任何人的生计;宽容而不居高临下;武装而不占领任何殖民地或建立任何据点。” #

这已成为今天中国的官方声明。 在中国人看来,与欧洲人贪婪的掠夺相比,郑和下西洋是友好而好奇的。 然而现在,它似乎更有可能被视为一种“力量投射”形式:一种无需军事征服就能扩大中国在世界各地影响力的手段。 郑和希望无论走到哪里,都向明朝皇帝表示服从。 爱德华·杜雷尔 ( ) 在 2007 年重温郑和下西洋时指出,这些远航很少导致实际战斗的原因是明朝舰队“足够强大,很少需要战斗”。 虽然清朝历史学家在1739年编纂《明史》时基本上无法公正地评价前朝的成就,但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观点与上述一致。现代观点,如《明史·郑和传》书中写道,船队“周游各国,颁布皇帝的圣旨,因赐诸王、将帅,若不服从的话,他们会被武力吓到。” 显然,明朝中国并不像欧洲国家那样奉行帝国主义:皇帝所要求的忠诚更多的是一种宇宙仪式而不是世俗统治。 #

06 #

一个时代的终结

#

与中国许多其他大型工程项目一样,郑和下西洋耗尽了当时的技术储备和国家财政——因为一旦获得正式批准,它们就会自行发展。 然而,既然法令可以启动它,那么它也可以通过法令终止。 #

朝鲜和中国的儒家官员长期以来一直坚称,这些海上航行对财政和资源毫无意义的消耗,这些财政和资源本可以更好地用于国内水利和农业项目。 1424年永乐皇帝去世后,他的儿子、继任者朱高炽即洪熙皇帝(明仁宗)站在反航海派一边。 九月,下令所有宝船停止航行,并将舰队召回南京。 #

一年后,洪熙皇帝去世,他的儿子、继任者朱瞻基宣德皇帝(明宣宗)站在了亲航海一边。 1432年1月,一支由300艘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出发了。 告别长乐港可能是郑和最后一次见到中国:据说他在回程途中死于海上。 次年,宣德帝驾崩。 他的儿子朱祁镇当时只有九岁,宦官和儒臣之间的权力斗争几乎导致了帝国的分裂。 #

在混乱中,海上航行失去了主导地位。 受到正统皇帝支持的儒家官员建议用税收来发展农业,更重要的是限制海上贸易,以减少宦官的资金来源。 海军被忽视且支离破碎,朝廷禁止大型船只大量出海。 1500年,建造超过两根桅杆的船舶成为刑事犯罪。 1525年,沿海地区的政府机构接到命令,摧毁所有海船,逮捕所有在海船上航行的商人。 到 1551 年,多桅船航行也被禁止。

#

随着航程的结束,曾经向外扩张、充满探索精神的中国文化在短暂而关键的时期开始向内收敛。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