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财会考试 > 会计从业资格 > 考试动态 >

佛教论文书信集南朝梁代释僧佑(见“出三藏记集”)

2024-01-29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弘明集》是一部佛法论文书信集。东晋梁代释僧佑(见“出三藏记集”)编撰,14卷。新、旧《唐书》、《晁氏读书志》均著录。历朝汉文大藏经均收入。另有嘉庆十四年(1586)吴惟明和近代金陵刻经处等单抄本。《四部丛书》、《四部备要》所收者为据吴惟明抄本翻印或排印。藏本(包括大正藏)有作者前序,而吴抄本无前序。 #

《弘明集》原为10卷,后扩军为14卷。原10卷所载皆为梁先前的作品,后来扩展的则多半是梁代的作品。现今14卷本来历已久,或为僧佑自己增补亦未可知。收录文章包括论文、书信以及表奏、诏敕,计120篇(包括序文)。假如把其中往复书信全部分开估算,数量还要多一些。除卷1晋朝牟子的《理惑论》、卷4晋朝桓谭《新论形神》两篇外,其余皆为东晋南北朝的文章,其中以晋朝的最多。作者千人左右,其中僧佑19人。书名用意,据僧口序说:“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谓之《弘明集》”。即以维护道教,指责异教为宗旨,故凡“刻意剪邪,进言卫法”的文章,“制无大小,莫不毕采”。

#

原《弘明集》10卷本旁边有作者的《弘明论》一篇,现14卷本旁边的《弘明集后序》即系该文。这篇文章实际是对全书内容的概要总结,即主要是针对儒、道二教等不相吃斋法的人们所提出的六大疑惑进行答辩说明,劝人笃信道教,修福修德。这六大疑惑是;1.佛经迂诞,夸大无实;2.人死神灭,没有三世;3.没人见过真佛,道教对治国无益;4.汉朝曾经没有佛教;5.道教是夷戎之教,不宜在华夏教化;6.道教在汉魏势微,步入东汉才兴起上去。僧佑主要从这六方面搜集“通人雅论,胜士妙说”,组织历朝佛教学者的论文,去“指邪破惑”,“总释众疑”。本书所讨论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反映了禅宗传入后它与中国固有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例如,牟子的《理惑论》(卷1),未详作者的《正诬论》(当著于南宋,卷1),西晋孙绰的《喻道论》,重点论证了道教与儒教传统思想社会功能的一致性,有利于维护封建礼制和统治秩序。又如,刘宋宗炳的《明佛论》(卷2)、宗炳批判慧琳《白黑论》的书信(卷3)、刘宋郑道子《神不灭论》(卷4),以及南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明报应论》、《三报论》(卷4)等,集中阐述了形灭神不灭和善恶因果恶报、生死轮回,并因而强调学佛成佛。反对神不灭论、宣传神灭论的则有刘宋何承天的《达性论》(卷4)、赞慧琳《白黑论》信,以及齐梁间范缜的《神灭论》(卷9)。又如,关于三教关系和夷夏关系上,西晋张融著《门律》,主张“道也与佛,逗极无二”,周颙他反复问难,虽觉得两者不可等同,但也觉得佛教“有裨弘教”,只是比道教低下。方士顾欢著《夷夏论》,主张佛、道二教同源,“道则佛也,佛则道也”,但两者有夷夏之别,有意偏袒道教。对此,明僧绍著《正二教论》,谢镇之《与顾方士书》(卷6),以及朱昭之、朱广之、惠通、僧敏著论多篇(卷7),皆给以指责。齐末有道士假托张融著《三破论》,功击道教破国、破家、破身,对此,刘勰作《灭惑论》神灭论的作者,僧顺作《释三破论》予以反驳。可见,《弘明集》以辩六大疑惑为基本内容,而其重点在破神灭论和夷夏之辨。由于这是对佛法恐吓最大的两个问题。 #

本书提供了唐代南北朝时期佛教学说和社会文化思想方面的宝贵资料。这一时期的道教论文大部早已佚失,保留在《出三藏记集》中的主要是三藏目录和佛经序记,而本书所载录的文章涉及范围广泛,讨论的问题集中深刻,更有多方面学术价值。因为作者千人都是当时名流学者,如习凿齿、罗含、孙盛等虽非专集行世,但其余大多无专集行世,《四库提要》说:“梁曾经名流专著,今无专集行世者,颇赖以存”,所以本书变得非常珍稀。据悉,该书虽以宣扬佛法为目的,但同时还略带气魄地保存了数篇竭力反佛的专著,这是该书特色。 #

《弘明集》之后,又有《广弘明集》。《广弘明集》是《弘明集》的笺注。“广”,即“广综弘明”,意为对《弘明集》的扩大。它除收集齐、梁之后有关道教的文字外,还把一些齐、梁之前《弘明集》所“未讨寻”,没有辑录的重要道教诗歌编入。如谢灵运《与诸道人辨宗论》、《答纲琳二牧师难》,竺道生《答王卫军书》等文,都是研究魏晋南北朝道教哲学内部顿、渐之辨的重要文献。在题旨上,也有突破。《弘明集》分卷不分篇,《广弘明集》则除分卷外,还根据所选文章的性质分为10篇,整篇都另作小序和评论。因上述缘由,故不称“续”而称“广”。古代比丘尼道宣编写,30卷。历朝汉文大藏经均收入,如今通行的主要为以下两种版本:1.嘉庆十四年(1586)吴惟明单抄本,出于宋、元藏;2.扬州藏本及南京天宁寺本。

#

道宣(596—667),俗姓钱,海陵江宁(今属江西)人,一说长城(治所在今四川广德)人。16岁剃度,曾为长安西明寺上座,出席玄奘译场,负责润文。学识渊博,译著甚多,计有220余卷。除本书外,还著有《续比丘尼传》30卷、《大唐内典录》10卷、《集古今儒道汉书》4卷、《集神州三宝感通录》3卷、《释迦氏谱》1卷以及多种律学专著等。他是南山禅宗的创始人。

#

本书宋、元、丽藏皆为30卷神灭论的作者,明南、北藏及清藏为40卷。《四库》著录者30卷,系采明吴抄本。《四部备要》据扬州天宁寺本,为40卷。《四部丛书》据明抄本,为30卷。所收文章的作者自南北朝至唐共130余人,文章的体裁计有论文、序疏、诗赋、诏敕、铭文等多种,篇数达400多。 #

作者编写此书目的,与僧佑大致相同,其后序说:“浇薄之党,轻举邪风;淳正之徒,时遭佞辩。所以教遗震旦,六百余年,独夫震虐,三被残屏”。他要以此书而使佛教为世人所了解、接受,以移风易俗,改善人心,留传后世。各篇基本内容如下。1.归正篇。比较三教好坏而独推尊儒教,以为只有佛才是归于正觉的。2.辩惑篇。对道教两种主要疑虑的答辩。这两种主要疑虑是:不相吃斋是圣人,不相吃斋法是实在的。3.佛德篇。表述佛的祥瑞和宣扬佛的盛德。4.法义篇。反驳真俗二谛等佛法法义,选文80篇。5.僧行篇。选编了36篇有关比丘尼大德行事的文章。6.慈济篇。阐述人皆以慈悲为怀,自可胜残去杀。7.戒功篇。探讨以戒德约束自己,证取神界的意义。8.启福篇。选文38篇阐述禅宗以慈济利众修福的道理。9.认罪篇。诉说诸佛大悲,不忍众生因造罪孽长沦生死,而规定认罪典礼使之自新。10.统归篇。以上9篇从各个角度护法丐帮,此篇则就佛教陈词颂德,选文51篇。 #

道宣自诩,在编写《广弘明集》之前,他曾“博访前叙”、“寻条揣义”,广泛搜集前人文章,虽然“孤文片纪”,凡能“有悟贤明”,都“撮而附列”。《四库提要》指出,该书“采摭浩博,卷帙倍于僧佑”,所辑书文好多可补儒学碑刻之不足,有“裨考证”研究。本书资料的重要性,首先是有关儒道之争的记述(东汉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初傅奕反佛),其次是有关道教思想争辩(佛性问题、二谛问题)的记述。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