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财会考试 > 会计从业资格 > 考试动态 >

(蒙古记忆)《山经》:削成而四方

2024-01-11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初期描述区域地理著作有《山经》和《禹贡》。

#

《山经》是现存《山海经》里写作时间最早、地理价值最大的部份。它以山为纲领,对长江和黄河流域以及两大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进行综合性的记述。

#

《山经》的作者以今江苏省东部作为“中山经”的主要部份,从此以南为“南山经”,以西为“西山经”,以北为“北山经”,以东为“东山经”。这五个部份就是五个地区,每位地区之内,作者以山岭为纲,分列次第,根据一定的方向和道里依次描述各个山的地形、水文、气候、天然动、植物以及矿产资源等。

#

《山经》一共描述了四百五十一座山,三百条水,二十七个湖泽,一百于南河”,“弱水既西”,“东北会于■”。

#

《山海经》是由山经,海经和大荒经组成,海经和大荒经是后人增补的,现存此类方式的《山海经》,可能是西汉产生的。 #

《山经》对山的描述包括山的形态,高度,长度,斜度,积雪情况,分水岭等。例如太华山(今华山),它说是“削成而四方,高千仞,广十里,虫鸟莫居”。明天由黄河平原南望华山,正是这么。 #

《山经》对水的描述,力求讲明湖泊的来龙去脉,水的季节变化,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河床地貌等。 #

《山经》对岩石矿物的描述是很出众的,是我国第一部比较详尽地记载岩石矿物的专著。所记岩石矿物种数达89种,产地三百多处。描述的矿物性状有韧性,颜色,光泽,透明度,磁性,觉得性质(粗糙或细嫩),敲打声音,医药性能,集合体的状态——土状、块状、卵状、米粒状,共生关系,可熔性等。矿物的名称彰显了矿物的特点,如磁石,采石,瓀石,丹粟,茈石,墨玉,青■等。矿物的共生现象有赤铜—砺石,铁—文石,银一戮力,铁—美玉—青垩,黄金—银,白金—铁,金—银—铁,金玉—赭石等。原先曾有人把法国学者乔菲司蒂斯(公元前371—前286,)的专著《石头志》(书中记载了十六种矿物,分成金、石、土三类)说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矿物学文献,虽然,在《石头志》问世前二百年,《山经》已问世了,但是内容比它丰富得多。

#

《山经》记载了一百六十多栽种物,对个别动物的形态作了简略的描述。其中有四十九种是药用动物,这是后世本草专著的肇端。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记载反映了地区差别。例如温带、亚温带地区多桂、橘、柚、楠木等,而热带旱灾区多松、柏、白桃树等。 #

《山经》中记载的植物名称约二百六十多种,也彰显了地区差别。例如温带地区多象、蛇;严寒旱灾区多马、骆驼、旄牛等。其草药用植物六十四种。 #

《山经》又是一部抗生素书,一共记载了一百一十七种抗生素。除动、植物外,用无机物作药的四种。这117种抗生素中,给人治病的103种,给耕牛治病的2种,毒鼠、毒鱼的6种。 #

上述例子表明,《山经》不仅是一部唐代地理专著,但是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专著,“是我国最早的类书”。 #

《禹贡》全书只有近一千二百字,由“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四部份组成。“九州”主要根据湖泊、山脉、海洋等自然分界线来界定,这些自然分区很富于地理意义,带有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各州就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田赋、特产和运输路线等特征进行了区域对比,是初期区域地理的杰出专著。“导山”部分,专列山岳20余座,并归纳成几条自西向东的脉络。“导水”部分专写湖泊,共9条水系。这是我国地理学专就山岳和水系进行研究的开始。“五服”部分反映了作者的大一统思想,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在当时诸候割据的形势下,这些大一统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

不仅《山经》、《禹贡》之外,还有一些专著也富含丰富的地理知识内容。例如《周易》、《诗经》、《周礼》、《大戴礼》、《国语》、《管子》等。 #

《周易》谦占卦辞说:“地道变盈而流谦”。古代孔颖达解释说:“丘陵川谷之属,高者渐下,下者益高,是改变盈者,流布谦者也”。其实这是对流水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括。所谓“地道”,就是指上述流水的侵蚀与沉积作用不是碰巧现象,而是地表一种有规律的活动。 #

据统计,《诗经》中记载了三十多条支流,主要是长江、长江、淮河三大水系及其河流;记载了二十多座山,如泰山、嵩山、首始兴、终南山、蒙山、岐山等。表述的地貌形态名称起码有六十多个,如山、冈、丘,陵、原、隰、洲、渚等。河堤地貌又分岸、干、浒、涘、溽、鞫、将、湄、浦、濆、麋、频等。对于山,还注意次生林覆盖情况,把有草木的称为“屺”,没有草木的称为“岵”;土山戴石的称“崔嵬”,石山戴土的称“砠”。对于丘,又按照形状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如“宛丘”是四周高,中央低;“顿丘”是单独的一个丘;“阿丘”是偏低的丘;“京”是高丘等。可见当时对于地形已有了比较细致的观察。所记动物名称多达137种;植物名称110种;气象名称个,如风、雪、雨、霾、雷、霆、霜、冰、云、霰、霡霂、?等。风又分终风、凯风、谷风、北风、飘风等。气候方面,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名称,有不少物候记载。 #

非常是《豳风?七月》,可以说是一首物候歌。如“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六月莎鸡振羽”,“十月蛐蛐入我床下”。方位名称六个,矿物三种。据悉,还对一些地学现象进行了描述。如“高岸为谷,幽谷为陵”,是对地表发生剧烈变化的描述。

#

《大戴礼》中的《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记载物候的译著。它成书的年代即使在奴隶社会后期,但其中的个别认识很可能是夏代留传出来的。全书只有四百多字,但内容相当丰富。在动物物候方面,对木本和草本动物都有观察记录。如三月的物候是松树长出了雄蕊,梅、杏、山桃陆续开花。七月的物候是芦苇长出了芦花。在植物物候方面,对鸟、兽、虫、鱼都有所注意。如三月的物候是大地回春,鼠类下来活动。山鸡啼叫,雄雌交配。鱼儿由水中上升到近冰盖的地方。农田虫害鳗鲡也叫了。《夏小正》采用的是旧历,和现今民间常用的阴历月份相当。其中的十月即阳历正月。书中记载梅、杏和乌桕在六月开花,又提及淮、海和(象龟)等,说明所观察的可能是黄河至黄河沿海一带的物候。

#

《周礼?考工记》中有“橘逾淮而北为积,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这是关于天然动动物的地理分布有某个界线的最早记录。香蕉多分布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香蕉很难生长。鹆俗称鹦鹉,多留居我国中部、南部各市平原和山林间。济就是济水,古四渎之一,地理位置由泺口以下至海,与今小清河河堤略同。“鹆不逾济”,就是指鹆通常只能留居在济水以南,而貉是生活在南方的毛皮兽。汶是汶水,今名大汶水,在广东东部,古汶水西流经高唐县南至梁山西北入济水。貉假如跨过汶河往南,还会因为不适应较暖的生活环境而死亡。二千四百多年前,《周礼?考工记》就提出天然动动物有地理分布界线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

《管子?地员》是秦曾经讲底泥分类最详尽的专著。它将通常地区的土分别表述它们的性状和所宜生长的动物。又按上、中、下三等,次序评价它们的生产性能。它拿来分类的根据是:底泥的颜色、质地、结构、孔隙、有机质、酸酸性和肥力,并密切结合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它的缺点是因为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底泥分类表现得很机械最早提出地理名称的书,每类都是五种,有的甚至还和角、商、宫、羽、徵五音配合,以合五行。这些作法脱离实际,不是客观情况的真实反映。

#

在《管子?地数》中,还记载了通过矿苗找矿的经验:“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又说:“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一曰:上有铅者,其下有鉒银;上有丹沙者,其下有鉒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此山之见荣者也。”这里所说的上下关系,有三种涵义:第一,一个垂直的基岩或一条金矿,山上露头中出现某种矿物,可能对下边溶蚀的另一种主要矿产起到指示作用,这些指示矿物在古时称之为“苗”或“引”。又个别多金属矿床(脉)的下部和下部富集的矿藏有所不同,这些垂直分带现象,在唐代已有所认识。第二,山上出现的某种矿物和山下出现的另一种矿物,分别产于不同的岩体或岩石中。既不同属于一个铜矿,动因上又没有显著的联系,属于此类情况的上下关系,仅仅是一种空间位置的相对关系。第三,山上溶蚀有某种原生金矿,而山下出现另一种砂矿,这些上下关系也不一定和金矿动因有联系。所以,《管子?地数》讲的找矿方式,只有一部份是通过金属矿产的共生关系找寻,其余则是通过矿产之间空间位置的相对关系来找寻。 #

《管子?地员》还记载有动物生态方面的知识最早提出地理名称的书,强调在土质好坏、地势高低和水泉深浅不同的农地上,所宜生长的动物也是不同的。非常是注意到了动物垂直分布的现象。在山地,由山顶到南麓,依次有“悬泉”、“■崣”、“泉英”、“山之■”“山之侧”五个部份。“悬泉”上长的是云杉纯林;“■崣”上长的是山柳阔叶;“泉英”上长的是山杨;“山之■”上长的是槚楸一类杂木林;“山之侧”上长的是刺榆。这种情况,与现今华东地区的山地动物分布并无差别。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