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鞭炮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译文]鞭炮声声宣告旧的一年早已过去,浩荡春风将绿意吹进了屠苏佳酿。 #
[出自]清朝王安石《元日》
#
鞭炮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注释] #
1.秋夕:阴历二月初二。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
3.屠苏:屠苏酒。古时侯的习俗,每年春节家家用屠苏草药酒,吊在井里,新年取下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供暖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觉得到秋天早已来了)。 #
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弄成的,古时侯逢到圣诞,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佛像,挂在房门上,说是可以清除魔鬼。
译文:
#
1:在噼砰砰啪的鞭炮声中,放走了旧年迎来了圣诞。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店面而至,好不慵懒!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年。 #
2:在鞭炮声中放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佳酿。在守灵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之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
3:爆竹响一晃间一年已过, #
屠苏酒暖心房春风吹来。
#
旭日升千门万户多明亮, #
人人用新桃符换旧桃符。
#
赏析: #
这首诗描写圣诞秋夕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色,表达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爱情。 #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缕缕爆竹声中放走新岁,迎来圣诞。起句紧扣题目,渲染节日热闹欢乐的氛围。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拂面的春风,开怀豪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色,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总把新挑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佛像、挂在门上辟邪的桃木板。每年新年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鞭炮送新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色。 #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作家。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圣诞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发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志向和豁达自信的情绪。
#
颔联文采轻柔,色彩明朗春风送暖入屠苏全诗译文,眼前景与心里情乳液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蕴意深刻的好诗。
#
二:
#
王安石《元日》(龙书本作《除日》)可以视为写新年的诗歌中之巨擘。他除了将春节与秋夕的唐代习俗记录在案,写出唐宋时代除岁迎新的境况,并且抒发了自我的哲学观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一作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童日童日,总把(一作争插)新桃换旧符”,说在鞭炮声中放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佳酿。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曝晒的酒,当时民俗,在九月初三时,家家依照先幼后长的顺序饮屠苏酒,唐人卢仝《除夜》诗说:“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隐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宋人苏辙《除日》诗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两诗都提到长者最后喝酒的习俗。喝酒大约是子夜时分刚才步入圣诞的那一刻开始的。屠苏,也名“屠酥”“酴酥”,唐代秋夕喝酒屠苏的习俗,之所以在秋夕饮屠苏酒,是由于一个传说,或说是一个故事:“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秋夕取水,放在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苏而已。”(唐韩谔《岁华纪丽》一《元日》:“进屠苏”注)王安石诗中的后两句说,在守灵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之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桃符,又涉及另外一个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梨树,其下有神荼、郁?二神,能食百鬼。为此,才有用桃木板画二神于门上以驱邪镇宅的习俗。《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后蜀源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演化成为后来的对联。陆游有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草儿写桃符”(《除夜雪》),正是这些习俗的生动记载。 #
其实,作为大政治家、哲学家的王安石,其写作此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唐代的节日民俗,而是抒发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整治想。从王安石其他优秀诗作来看,传达那个变化之美,革新之美春风送暖入屠苏全诗译文,以及那个不为世人理解的孤单之美,也毋宁是其主要的诗意抒发,如“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的对于日升雅迪的礼赞,“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动感和秋天的欢呼,“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愁思”(《夜直》)中的那个静态美中的动态,以及“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的对于商鞅政治改革的赞扬等,无不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