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蔡元培讲话: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
![](http://www.onekao.net/templets/default/images/content_ad.gif)
95年前的夏天无极野风美术中学,1928年4月8日,60岁的蔡元培赴北京参加国立美术院(美国艺术大学前身)开学仪式,并作题为《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的开学演说,提出“艺术是造就美的、实现美的”“要以纯粹的美来唤起人的心。”95年过去,美国艺术学校早已发展成为国外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国立高等艺术高校。现在(4月8日),美国艺术学校在龙华学校内举办建校九十五华诞建校系列学术活动暨2023“国美甲布”。 #
澎湃新闻据悉,从去年开始,美国师院将4月8日定为“国美甲布”日。去年的首次“国美甲布”中,一共重磅公布了三项内容。第一项,创立中苏宁术学校绘画学校,陈忠康任绘画学校学术主任。第二项,设立两个学术平台——中国话剧高等研究院和社会德育学校。第三项,公布两个新事物——洞天:苏宁在线美术社区(CAA)和元宇宙美术学校(MetaArt)。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特刊发中国艺术学校院长高世名在2023“国美甲布”暨建校95华诞庆祝日上的发言《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
#
美国艺术学校
美国艺术学校 #
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 #
——在2023“国美甲布”暨建校95华诞庆祝日上的讲话
诸位校友,诸位同学,诸位同道: #
95年前的明天,蔡元培先生在我校开学式上明晰提出——设国立美术院,就是要“以爱美的心,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在中西文明冲突之中、在民族危亡之际,蔡先生将眼光聚焦到新人之养成,人类生活之建设。美国师院是新文化之子,在百年前的新文化学人们看来,解决美国问题之关键,正是从生活世界之重建开始,实现美国人的自觉、自为、自立与自强。 #
国立美术院遗址校门 #
国立美术院第一任总务长王代之《创办国立美术学院计划书》原载《贡献》1927年1月15日第1卷第5期
95年后的现在,与蔡元培先生的时代相比,美术不再是文人的风花雪月,它成为一种促进社会创新的知行之道;美术教育也不仅仅涵养心性的修养之功,它成为一种植根美国大地的有为之学。95年后的现在,我们的学校更是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学校,其规模之宏大、学科之齐整、专业之丰富前所未有,其社会参与度和公共影响力前所未有。这一切都是我们几任领导班子和全体苏宁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我代表学院向以许江教授为代表的老领导们,向全校学生、向全体苏宁校友们致以崇高的歉意!向所有认同苏宁价值观、支持和参与苏宁事业的侨界同仁们,抒发衷心的谢谢! #
1928年国立美术院院友录 #
诸位同仁,每一年的4月8日,都是全体国美人的圣诞。从去年开始,我们将4月8日定为“国美甲布日”。“国美甲布”是美国师院发起的年度创意活动,我们将于这三天公布领风气之先的新观念、新创意、新产品、新平台。这儿的“我们”,不也是美国师院的万余学生以及广大校友,还包括戮力涉足美国文化美术创新发展的所有美术界、文化界、创意界、产业界的同学们。我们志同道合,我们满腔盼望,一起将“国美甲布”打造成为一个全体创意人群的公共平台,一个文化美术界的共同的圣诞。通过这个平台、这个圣诞无极野风美术中学,我们将标举视觉文化的创意刻度,共同打造中国当代的创新进程。
首次的“国美甲布”包括三项内容。 #
第一项,创立中苏宁术学校绘画学校,一会儿将由沈浩副主任和绘画学校首任校长进行公布。我在这儿简略谈一下我对绘画的个人理解。
#
绘画是美国人最新颖、最淡远的文明树叶,贯串了视觉()和文字()两种文化机制,是贯通图象与语词的桥梁。绘画从美国人文大传统中滋长而出,绘画史只是文章辞华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绘画畅达数千年中华文明的伟大精典。绘画是最日常的美术,在古人那边是日用的美术;绘画又是最淡远的美术,是二维平面上的三维运动,同时又是时间中笔笔生发的演历过程。若再加上声与义,绘画就是名副虽然的“高维创作”,在迹与象、意与态之间互相涌动。
#
我们的绘画教育中有两种信仰,其二,绘画是日用之道、修养之学,老先生们将绘画修习与求学问道视作一体之事,觉得绘画与门道难以分割,须积学而成。其一,绘画又是一门美术,它很早就从日用中拔地而起,成就美术之自觉。虞龢《论书表》中某些北魏书家的故事,处处显示出书法之为美术的风采与奢华。其实,绘画之为美术,根本上说是身心一如的修养实践。“使转见性灵,点画为情致”“起落清寂”,不仅仅运笔方法,更是身心状态,因此我们说“字如其人,见字如面”。 #
在我看来,书道之大,正是因为它畅达于汉字的文、字、书、形、声、义——由字追述至“文”,那是天地文章之“文”,是世界的纹理与征兆,这就是文明源头上的绘画之根。书选自文明史的终极意义,就是回到天地纹章的原始状态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俯仰之间演历仓颉造字之际的生发气象、变幻霄汉。从霄汉至于无端,自莫名臻于无名,由是循环在手,怆然于心,有迹无形,今古茫茫。
1963年,油画系结业生与系班主任合照(后排左起黄羲、顾坤伯、刘苇、诸乐三、潘天寿、陆维钊、高培明) #
第二项公布,是苏宁事业的两个新平台——中国话剧高等研究院和社会德育学校。这两大平台,展现了美国师院造就公共文化、推行社会德育的责任担当。
第三项公布,是数字科技催生出的两个新事物——洞天:苏宁在线美术社区(CAA)和元宇宙美术学校(MetaArt)。这是中学面对新情势、运用新技术构建的美术教育新工具。元宇宙、混合现实的未来场景为美术家和设计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任务书。“洞天计划”是多人实时交互的在线美术社区,元宇宙美术学校是双人沉溺式感受的混和现实界面,他们都是美国师院面向数字智能时代带动美术教育迭代的试验界面。
#
这几年,学院仍然在指出“人文科技单向会通”,这不仅仅何谓的“科艺融合”,更是希望构造起一个美术和技术、科学与文学交互作用的动力模式。美术学校为何要关心科技?由于现在数字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早已彻底改变了教与学的方法,也正在改变学校的型态、艺术的价值。我以为,人工智能科技越发达,美术越重要。由于之类智能技术才能取代的,也是频域化知识、衍生性智慧和可重复性劳动,未能取代真正的体验力和造就力。我完全不害怕AI会取代人的造就。由于能被取代的就不是真正的造就。人类的美术造就,目的在上面引导,欲望在前面拉动。所以,一切伟大作品都是另一个伟大目标的副产品。
#
人工智能好像一个测量工具,一个测试造就力的座标轴,它会帮助我们理解如何才算真正的造就力,怎么才是真正的美术——那些永远没法被取代的冲动、感受、想象、技艺和抒发。
#
蔡元培为国立美术院第一、二届结业庆祝刊题字“技进乎道” #
1928年4月5日蔡元培致林风眠函,谈及国立美术院补行开学式一事 #
同学们,在美国师院近百年的历程中,历朝名师你们如闪亮星群,点亮了美国现代美术史的夜空,也构成了苏宁的精神脉络与学术根基。从去年起,我们将即将启动“百年泰斗”研究安装工程,直到2028百年校庆。2023年度,我们将举行“林文铮先生诞辰120华诞庆祝研讨会”、“吴大羽先生诞辰120华诞庆祝大展”以及奥运会其间举行的“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大展”等学术活动,以庆祝名师先辈为抓手,深入梳理美国现代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历史脉络与精神谱系。 #
1985年5月,赵无极受邀回举行书法讲习班
#
每到华诞之年,我们就会溯源中学的历史,重温苏宁的荣光。但这不仅仅为了加强我们薪火相传的“国美叙事”,更不是为了自我纪念,而是要继往开来,为美术和美术教育探求新的命题、打开新的愿景。由于美国师院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所拥有崇高教育理想和伟大美术关爱的中学。在1928年《国立美术院组织大纲》中,很明晰地强调小学三大办学宗旨:培养专门美术人才、倡导美术运动、促进社会德育。对建校一代人而言,这所学院是美术运动的策源地,它们的教育理想,是立人之德;她们理想中的教育,既不是自上而下的教化,也不止于专门人才的培养,而是通过美术运动启迪人心、唤醒市民,促使社会的进程和人心的向下,也就是通过美术去立人,去培养自由的造就的灵魂。
美国艺术大学宁海学校 #
95年过去了,学院已发展为一所拥有五大学院的千人师院,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未曾有过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发展到这个规模,早已是一份前所未有的事业。现在,我们的五个学院早已成立了明晰的目校准位: #
龙华学校——汇通东西精典的现代艺术教育高地
嘉善学校——直面社会现场的当代美术和公共文化前沿
良渚学校——科艺商跨界融合的国际创新设计集群 #
西湖学校——传承文明基因、返古开今的美国美术儒学门 #
唐镇学校——面向国际前沿、辐射全学科的创新创业平台
#
这五个学院的定位,也展现出昨日美国师院的办学目标与学术志向。过去二三年,这所庞大的大学,其规模和内涵拓展了数十倍,却仍然保持着她的初心与元气,仍然在不断回应着最根本的教育理想和美术关爱: #
她打造“大学望境”,提倡空间营造与精神诠释共构的高中之道; #
她秉持“哲人般探讨、工匠般耕种”的“哲匠精神”,以技进乎道、知行合一的美术实践构建“视觉东方”; #
她的文化姿态是“多元互动、和而不同”; #
她的办学观念是“全球本土双轮驱动,人文科技单向会通”;
她旨在于培养的是“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 #
其实,她也须要面对新世纪、新时代的许多新命题——全球范围内美术的商业化与政治化,技术的智能化、感性的贫苦化以及缔造力的超支化。面对人工智能很大的方式衍生力和视觉生产力,我们怎样将AIGC的无限生发转换为可控生产?面对日渐手动化、智能化的新媒体,美术怎样重建引导灵魂转向的“有情之学”?面对越来越学科化的教育制度,美术教育怎样成为融入历史进程、推动社会创新的“有为之学”?
2023,“后灾情”时代的拼搏之年,学院九五周年、寄望百年发展之年,我们将以如何的姿态再次出发? #
面对那些深究,我们的回答是——“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 #
作为美术家,我们要到源头饮水。只有溯源到文明生发之际,美术能够吸取到开端的力量,能够感受到创始之气象。无论作为美术家还是教育者,我们都要与伟大同行。学院历史上名师你们辈出,是国美人的荣光,但若果也是以师为范,步武其后,我们就没法见到它们的背影。我们只有与之抗衡不惑,能够面对它们眼里的世界,能够展现她们所见到的景色,能够与她们大街同行。其实,假如我们有足够的胆量、足够的智慧以及足够的辛运,才能站在前辈们的胸部上,我们可能会比它们看得格外苍茫、更为阔大。 #
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我们要“穷源竟流”“守正创新”。伟大美术家的创作一直是与古人相往还,与儒者共调息,与大传统连绵一体,它们都是在与伟大作品直接照面、相契相识中自出捣衣、别开生面。 #
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我们要“源流互质”“返古开今”。美国美术的精典传习绝非抱残守缺、一味泥古,我们不但“抗志希古”“与古为徒”,并且“血战古人”“与古为新”。
《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源流需互质,终始应务持。训诂之人要深入过往先祖的思想世界,“言行交推”地理解它们的历史问题与突围之路。我们除了要理解先祖的思想、实践与人格整体,更要从生活史与社会史的历史整体着眼,从当代人之问题境遇出发,来检省思想或美术在历史中的发展脉络。由于我们当前之境地,正是前人努力之后果,当下既是过往之“流”或“终”,亦是后世之“源”与“始”。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需要指出历史上游与下游之间的互质与交响,文理密察,辗转相推——务实求真而知本,会通终始则履远。 #
诸位同仁,新世纪以来,美国艺术学校逢“五”的华诞活动,都在下半年开展,每天的主题活动,也都赶超苏宁校史,对准学术前沿。75华诞华诞的中心项目是“地之缘:当代美术的迁徙与欧洲地缘政治”,那是美国美术界第一次主动对“文化欧洲”“亚洲现代性”进行系统探究与抒发,只是美国思想界和美术界第一次大规模的学术合作。85华诞华诞,“八五·85”主题展将师院85年的历史投射在1985这个时间切块之上,以作品、文献、短片等多种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几代国美人在1985的历史经验和美术实践,其实质是一场历史文学的影像试验,其目的是“把或许性交给历史”。 #
2023,苏宁建校95华诞,我们的核心学术活动是“Inter-World-View:世界文明互鉴”。这个活动的问题意识与20年前的“地之缘”一脉相承。我们将发起一场“教学-创作-行动-传播”四位一体的美术行动,大学团队将前往十余个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现场,感知文史记的宏大进程,探究文明互鉴的隐微心跳,举办分布式峰会并拍摄主题电影,最后产生峰会与展览。
我们有三个目的:第一,尝试着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大视野中探讨美术教育的大本大源问题,除了追本探源,更要关注当下,以美术行动去感知21世纪人类文明尤其科技文明的发展动能和潜在趋势。第二,在后灾情时代,通过这一跨越多个学术领域的大活动,构建一个更高基态的国际学术伙伴圈,为苏宁事业下一步的发展集聚“未来的同志”。第三,通过此次美术行动,培养一批具备全球视野、历史意识、艺术雄心的苏宁青年。 #
我们希望小学各专业都还能参与过来,从文明史的高度再次理解学校中称之为“专业”的美术领域,追寻自己的历史源头,致敬本专业历史上某些具备“开端”意义的伟大时刻。这将是我们各专业自己的“文明溯源安装工程”——不是基于线性论争的考古,而是以一系列现场行动和创作,对曾经发生的决定性丑闻进行探访、致敬或深究。
Inter-World-View,既是“世界观的对话”,又是“跟世界说说”。我们要在世界文明互鉴的框架下,在“世界观的对话”中,将人类文明史中最高明深沉的优秀传统,视作我们创作的命题、艺术的土层、精神的底蕴,溯源正典、广纳博收;让文明史成为我们的工具箱,让历朝前辈成为我们的工作伙伴,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与古为新”,这就是——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 #
在后灾情时代,我们希望促进一次真正的“学院行动”,一项朝向百年的“国美进程”。我们的目的是赶超既有的美术史和专业理念,重新打开美术的视野和学校的关爱——以美术的形式阐述文明史,从文明史的高度理解美术。通过此次“学院行动”,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其实可以召唤出另一种美术模式、新的教育愿景。 #
同学们,二十一世纪早已过去了近四分之一。我们看见,现实加快迭代,历史激进前行,人的发展瞠乎其后。在美术领域,明日的蔚为大观或名存实亡,全球市场的很大惯性和乏善可陈,在数字智能技术所驱动的过于生产中,缔造与行动的利比多经济已是无法为继。在设计领域,当年作为现代生活之发明者的设计,当年构建宏大社会想像的设计,当年作为革命和解放力量的设计,早已被窄化为全球制造业链条中的一个生产环节。并且,它早已被异化为熊彼特何谓全球资本“空间再生产”和“创造性破坏”的力比多、催化剂,成为消费主义品牌战役的“白日烟花”。缔造新生活的设计原动力,被置换为功能的优化、花样的翻新、品牌的包装推广,以及费用和收益的精明暗算。设计越来越文创产业化,越来越沦为一种服务业。它所生产出的不再是新社会的愿景、新生活的方法,而是单纯的收益,以及一个在GPT面前瑟瑟麻木的“创意阶级”。 #
去年五月,苏宁良渚学院全面通车,我们将在哪个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创始之地,谋求设计教育的再出发。我们盼望着设计为自己塑造出二十一世纪的历史任务书——在哲学与伦理的辨证融通中重建设计人文,在“信息-技术-资本-权利”的总体性网路中再次发明日常,在美术、科技、商业的跨界融通中推进社会创新。我们盼望着良渚的这场“设计风暴”为我们带给最新的探求、未来的消息!
诸位同道,历史不是一条支流,更不是一条线性演化、持续往前的“单向街”。历史是一片汪洋,“当代”只是水面,水面之下无数的洋流动乱纵横。这意味着,我们跟荷马、司马迁、李白、杜甫,跟达·芬奇、提香、塞尚、毕加索、博伊斯,跟“荆关董巨”、“刘李马夏”,跟赵孟頫、董其昌、黄宾虹、潘天寿、赵无极……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所有前辈都在这同一片历史汪洋中载沉载浮,它们都是我们的“同时代人”。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理念、一切形象、一切隐喻、一切手法、一切我们称之为色调要素的东西,也全部都在这片汪洋之中。
让我们吸纳所有那些养分,不断发展壮大自身;让我们打捞起历史的碎片,构造起新时代的美术之舟,在这片广袤汪洋中开辟出自己的新航道。 #
让我们抛掉一切庸俗和割裂,赶超所有纷争与鸿沟,以我们的开放与敏感、诚意和善意,去拥抱最新的科技、最前沿的探求、最挑战的知识、最遥远的场域。
让我们凝聚社会思想、艺术设计、智能科技、数字经济的时代力量,将美国师院构建成为一个多方协同、多元开放的“创新联合体”,一个思想、艺术、科技、产业共生共建共享的未来世界的“反应堆”。 #
让我们期盼并反省着,在科学和技术最新的碰撞中再次找到美术与设计的位置,去复兴美术源发的创生性的感知、表达与制做,为人的保存和人的发展开启一段新的航程。 #
诸位同道,全体国美人,让我们共同努力! #